臺灣著名政治評論家、年代電視董事胡忠信,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獨家專訪,以其豐富的國際政治經驗,對臺灣島內政治問題的長期觀察,對民進黨政治人物的深入了解,剖析了“臺獨”本質及未來4年兩岸關係發展走向。
胡忠信指出,震天響的“臺獨”叫囂,拆去“理想的外衣”,都不過是“現實的權力需索”。在強大的壓力底下,一切都可以妥協。而中美臺關係正處於“恐怖的三角平衡”,任何一方都不容閃失,兩岸領導人都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意志。在大陸對陳水扁嚴重不信任下,未來兩岸關係難有大的發展。以下是訪問的部分內容摘要:
“臺獨”不過是美國的棋子
問:請教胡先生,應如何解讀陳水扁的“5 20”演講?
答:這是一篇充滿美麗詞藻的演講,但實質是空的。我記得美國有一個著名的雕塑“中空魚”,她有一個美麗的外殼,但中間是空的,我覺得,她就是“5 20”演講的一個很好的比照。對這篇演講的反應是:獨派不滿,“我要2006制憲,2008年實施,你為何沒有提到?”;北京疑慮;泛藍杯葛;華府説好,因為你邱義仁來美國跟我商討演講稿,“照我的劇本演出,我當然滿意”。
我過去曾幫陳水扁起草過演講稿,所以看了“5 20”演講,覺得這是一篇沒有靈魂的演講稿,或叫做“雜菜面”“佛跳墻”。看後一天,什麼都忘光光了。這篇講稿,看不到其未來施政的願景,充滿陳水扁的律師性格,本來就是一個不需要願景的人,律師打官司,打不贏就會尋求庭外和解,對政治也一樣。
陳水扁面對大陸和美國的強大壓力,可以振振有詞地對他的選民、“獨派”人士講,“我們壓力太大,我們要和解,你們要諒解”。結果,“獨派”為何沒有太大的反彈?道理很簡單,“外交部長”陳唐山、“駐日代表”許世楷、“總統府”副秘書長莊緒成、“陸委會”主委吳釗燮,還有很多“資政”和“國策顧問”,都給了“獨派”,明顯反映陳水扁用權力跟他們作交換。説到底,“獨派”的不斷叫囂,是為了拿到權力。
問:臺美關係的現狀如何?
答:臺美關係經歷了“公投”問題,布希對陳水扁是高度不信任,民進黨也承認這一點。
但我們也要看到,臺灣是美國中美關係中的一個棋子,臺美最終不會翻臉。只是美國要主導臺灣這一盤棋,一定要照美國的劇本演出。
最近傳出美國要求臺灣出兵伊拉克,反映美國的一些反共右派勢力,以及臺灣島內一些想令臺美利益綁在一起的人的願望。今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臺灣一定會按美國的劇本演出。
國親合併前景難料
問:您對國親合併有何看法?
答:我想分三個層次談談我的看法。
一、如果合併是延續連宋兩人的政治生命,請問有何意義?最多就延續到年底“立委”選舉,如同植物人插管一樣。
二、如果合併是為了凝聚另外1/2的民意,這也是權宜之計,可以撐多久?如果國親合併是想替臺灣的政黨政治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制衡監督機制,用這一觀點切入,是遵循了臺灣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動機不一樣,效果也會有大分別。目前仍看不出屬於哪個層次。
國民黨仍不像一個民主政黨,其在野4年仍未改變陋習,包括今次國親合併,中央説了算,中委、基層黨員事先未被諮詢、醞釀。國親跟本土、草根的關係慢慢在鬆動,也缺乏本土論述,對最大的福佬族群使不上力。
三、世代交替問題、年輕化問題,連宋等上層人士除了身邊一群與利益相連的共同體、有關幕僚和黨營事業的主管之外,是中空的。
別忘了,連宋兩人在蔣經國先生的提拔下,進入政壇時都是30多歲,30年後他們已經佔據蔣經國當年的位置,卻沒有像蔣經國當年提拔他們一樣,扶持新人。反觀民進黨的一級黨務主管都是30多歲,執政黨都在世代交替,在野黨還不做,還是以一種中國宮廷式政治的模式管理。
臺正形成“一黨獨大”
所以,我認為,臺灣的在野黨正在泡沫化,一黨獨大正在形成。一黨獨大的可怕性,歷史已有前車之鑒,德國的魏瑪共和夠民主了吧?最後變成希特勒獨裁。德國就是最好的例子。臺灣好在還有傳媒的監督作用,不為當道者歌功頌德,有自己的獨特觀點。
我想起美國政治思想家潘恩説的一句話:“自由的代價是保持恒常的警醒。”你要追求自由,你就要保持警醒,不要鬆懈。
扁將更依賴“獨派”
問:胡先生曾説,“阿扁贏了大選也不要高興得太早,這才是考驗的真正開始”,尤其族群問題是執政者面臨的最大問題,對此,您可否作更詳細的解説?
答:陳水扁有三角習題:兩岸臺海、島內朝野對立、族群問題。
族群本來在島內不是問題。經過50多年的融合,本來不是問題,但執政黨把它切割為閩南、外省、客家、原住民。我認為,陳水扁建立的是一個“閩南政權”(福佬政權),其“內閣”分佈已很明顯。陳水扁比4年前多50萬票,是其鼓動了福佬意識的結果。福佬意識發酵為本土意識、臺灣意識,他們叫做“國族認同”,客家係、外省係、原住民係基本被排除在外,李登輝表示,泛綠代表七成民意,就是閩南人士的分佈。
阿扁當局只擁有一半民意,就像以一條腿走路,這4年會走得好嗎?同樣,國親以一條腿抗爭,可以堅持多久?臺灣的“民主”正面臨很大的轉折,朝野都面臨困境,雙方的支援率非常接近,相差不到3萬票,臺灣又沒有獨立的司法仲裁機構,又沒有理性的社會公民機制,所以臺灣的政治面臨的族群對立,不是一篇演講稿便可以解決問題的。
李登輝在回應國臺辦聲明時,用閩南語表示,“要相殺就來吧”的激烈言詞,反映了部分“獨派”的心態。在李登輝的壓力下,陳水扁不敢對北京太過示弱。
臺灣“最後一定會妥協”
從人文、地緣政治看,臺灣人的祖先包括趕考考不上的落第秀才、無生計的農民、盲流(包括海盜)、偷渡客。“閩粵之民好鬥”,兩省多山,潛藏著移民喜歡衝撞的性格。所以臺灣有一流行俗語叫“5年一小反”。臺灣歷史也有“3年一小反,5年一大反”的軌跡,李鴻章當年也慨嘆臺灣“很難管治”。民間更有傳説,李鴻章曾説“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不義,棄之可也!”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卻也反映臺灣人的移民喜歡拚的性格。這也是歷來中央王朝和北方人難以理解的。美國歷史學家在解釋有關社會現象時,將之稱為“邊疆理論”。邊疆政權一直要跟中央政權鬥,跟你拚,拚不了才來妥協。
臺灣地窄人稠,最後一定會妥協,臺灣人的衝撞性最強,妥協性同樣最強。尤其是來自美國老大哥的話,就一定要聽。陳水扁、李登輝就是臺灣移民性格的一個典型縮影。(王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