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_“神州三號”無人飛船成功發射
字號:
60個蛋白質樣品伴“神舟”遨遊太空

  時間:2002-04-15 16:53    來源:     
 
 
  新華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李斌)隨著“神舟”三號飛船返回艙4月1日的穩穩落地,作為“太空旅客”的60個蛋白質實驗樣品和4個細胞實驗樣品也結束了近一個星期的“太空旅行”,於今天淩晨1時順利回到了位於中關村的“家”——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人類發射飛船的目的之一在於應用。據悉,這是“神舟”三號飛船應用系統進行的科學實驗的一部分。飛船上進行的科學實驗,包括了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兩部分。

  空間環境獨特的微重力、高能輻射環境,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新機會,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有助於揭示在地面不可能獲知的一些本質特徵,可能獲取高純、高效的生物製品。科學家們從數十種蛋白質中選用了16種蛋白質,共60個樣品。

  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的專家介紹,這些蛋白質大部分是利用我國的生物資源製備而成,既有執行各種生物功能、具有重要理論意義或藥物設計意義的蛋白質,如固氮酶錳鐵蛋白、人脫氫異雄酮磺基轉移酶等,也有天麻抗真菌蛋白等能夠殺滅動植物病菌的蛋白質,第三類就是從蛇毒中分離出的具有複雜活性的蛋白質。

  據悉,與此同時,科學家還利用太空條件開展了生物細胞培養實驗,從細胞水準揭示空間特有的物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併為空間制藥開展基礎性研究。這次實驗的4種細胞樣品中,有的可産生抗天花粉蛋白抗體和抗衣原性類性病的抗體,天花粉蛋白對艾滋病有一定療效,而且可作為人工流産的藥物。

  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在863計劃等的支援下,我國開展了蛋白質空間生長實驗工作,科技人員先後完成了四次空間蛋白質結晶實驗,取得一些獨有特色的研究結果。隨著我國載人航太事業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完整的研究系統,並研製成功第二代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

  據悉,作為一種重要的空間技術,美國宇航局、歐洲空間局和日本等都把蛋白質晶體生長作為國際空間站的重要研究課題。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