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_“神州三號”無人飛船成功發射
字號:
空間生物實驗成功率有待提高

  時間:2002-04-15 16:53    來源:     
 
 
  新華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李斌)遙遠的太空,是一個和地面世界迥然不同的空間,那裏的微重力環境猶如一個“天然實驗室”。雖然空間生物實驗的成功率有待提高,但是科學家們仍然認為,這是一種最有希望的空間生物技術,將為人類了解蛋白質、設計新型藥物帶來巨大的前景。

  生命活動是通過蛋白質等基本物質來實現的。作為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的功能直接取決於其結構。因此,測定這些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研究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對於揭示生命奧秘、理解疾病十分重要,也是發展蛋白質工程、進行藥物設計等生物高技術的基礎。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後,這類研究的意義更顯突出。

  要了解蛋白質的結構,就必須有高品質的蛋白質晶體。特殊的太空環境,為生長高品質的蛋白質晶體開闢了新路。空間的微重力環境成為培養高品質蛋白質晶體的理想之地。這種環境下的蛋白質晶體生長,也成為最有希望的空間生物技術。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展了空間蛋白質晶體生長的研究,並投入了越來越多的人力和物力。利用返回式衛星、太空梭、和平號空間站等空間飛行器,進行了上百次空間蛋白質結晶實驗。微重力條件下的蛋白質晶體生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展了一些空間結晶技術,生長出一些品質較高的蛋白質晶體,在研究機理上的認識也有所深化。

  目前,這一空間生物技術的主要問題表現在空間實驗成功率較低。統計數字表明,在空間能夠生長出比地面晶體品質高的蛋白質晶體的概率為20%至30%。

  我國發表了中國航太白皮書,清楚地表明在發展航太技術的同時,也要在相關的應用和科學領域研究中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國載人航太事業的發展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科學家們相信,隨著我國基礎研究的加強,特別是結構基因組學研究的開展,對高品質生物大分子晶體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這樣,隨著空間蛋白質結晶實驗效率的提高,這項空間生物技術將會顯示出越來越強的生命力。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