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隨著指揮員“點火”一聲令下,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將“神舟”三號飛船平地托起,直衝雲天。十分鐘以後,“神舟”三號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霎時間,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神舟”三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太的新起點。勇敢智慧的中華兒女在不久的將來,也將飛離地球,奔向宇宙,實現憧憬千年的太空之夢。
然而,有誰能清楚地知道,從飛船的設計、生産、檢測、安裝到試驗發射,這個浩大的工程凝聚了多少航太人付出的汗水與心血,在這輝煌的成就裏包含了多少中國航太人所經歷的酸甜與苦辣。“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前夕,負責飛船動力學試驗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工作,整個試驗的過程更是充滿了艱辛與困難。而他們向祖國遞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當他們吃上熱飯時
已經是下午三點
2001年春夏之交。按計劃流程,“神舟”三號飛船總裝完成之後,交由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進入動力學試驗階段,動力學試驗是飛船在升空前必須經歷的階段,包括振動與噪聲試驗等幾個部分。對於“神舟”三號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任何環節都不能有絲毫的閃失,否則很可能全盤皆輸。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的全體參試人員深知肩上責任重大,個個整裝待命。
飛船終於運抵了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龐賀偉、黨委書記付照銀、政治部主任李冀湘、副所長向樹紅等所領導帶領大家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工作。有關參試人員分散在飛船周圍,開始對飛船進行嚴格仔細的檢查。
“神舟”三號飛船與1999年發射的試驗船、2000年發射的“神舟”二號飛船的結構基本相似,主要由推進艙、軌道艙與返回艙三個部分構成。但與“神舟”二號相比,“神舟”三號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統的性能、可靠性與安全性,考核系統之間的協調性以及飛船的載人環境,為我國的載人航太事業做準備,所以“神舟三號”還增加了逃逸與應急救生功能。逃逸功能是在飛船的待發和上升階段,如果出現危及宇航員生命安全的情況,可將裝載宇航員的艙體與火箭分離,讓宇航員得以逃生。
近半個小時過去,已是正午十分,參與交接的工作人員都已饑腸轆轆。但大家依然堅守崗位,一絲不茍。輪到艙內檢查了,個頭不高的柳琳首先鑽了進去。不一會兒,艙內傳出柳琳的聲音:“軌道艙、推進艙已檢查完畢,現在進入返回艙……”待她鑽出飛船時,已是大汗淋漓,而時間已指到了下午2點30分。
“開飯!”向副所長的這次命令下得輕鬆愉快。但當他們吃上熱飯時,已經是下午三點。
■如果將鋪設電纜首尾相接
少説也有幾十公里
動力學試驗最關鍵的是獲取從飛船上採集的數據。如今,“神舟”三號全身上下裝滿了感測器,以便工作人員獲得飛船各個部分的數據。此次數據的獲取,共有三百多個通路,其數據點數之多,接線工作之複雜,是以往任何一次測試所望塵莫及的。其中,確保從採集點到數據採集系統電纜的暢通,又成為系統測試的關鍵。
測量工程組組長韓曉健與她的同事——沈鳳霞、柳琳、燕子、小夏馬上開始了這一重要且艱苦的工作。“下地溝,先鋪線”,為確保數據獲取率達到百分之百,從測試間到噪聲間500米左右的地溝中鋪設的每一根電纜都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於是,小夏啟動地下燈源系統,韓曉健與燕子各抱一大捆電纜,鑽進深約3米、寬約1.5米的地溝裏。
四個多小時以後,300多根電纜已接近噪聲間。四人從地溝裏爬出來,彼此一打量,禁不住都笑起來,每個人的工作服都被泥土掩住了本來的顏色。“個個都像土猴!”有人説。大笑之後,四人頓時感到猛烈襲來的疲憊,一時間再也説不出話來。如果將鋪設在測量間與噪聲控制臺中間的電纜首尾相接,少説也有幾十公里,重量又何止千斤?
當被問起這樣辛苦的工作為什麼不交給工程隊來做時,韓曉健她們回答説:“我們這些女同志雖然也愛整潔,但讓外面的工人做我們不放心啊。”
■四個方面傳來了
相同的回答
轉運飛船是所裏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而轉向運動是飛船轉廠運輸時經常要做的工作。就在這時,飛船正式開始向振動臺靠攏。大型振動臺,是航太城最現代化的設備之一。它擔負著檢測飛船能否經受住環境振動考驗的重任,其推力之大,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此次參與試驗的大型振動臺由兩個同步振動的振動臺組成,其技術含量之高,調試難度之大,在中國航太史上又寫下了新的一頁。
為了保證飛船順利地轉運,二室副主任魏仁海、振動工程組組長羅克等人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磋商,確定了最佳的運輸方案。
“飛船已到達振動臺的垂直方向。”指揮員有條不紊地通報飛船在各個時刻的狀態,現場全體參試的技術人員都站到了振動臺前。
在年逾花甲的技術顧問白松波等人的指揮下,指令不斷下達。“前方距離準確!”“後方距離準確!”“左方距離準確!”“右方距離準確!”四個方面傳來了相同的回答。“降落!”對接成功。數秒以後,飛船平穩地落到了振動平臺之上。
■全體工作人員已
連續工作了半個月
在振動測試大廳內,“神舟”三號飛船經受力學環境考驗的試驗就要進行。各位首長、專家、技術人員濟濟一堂,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飛船總指揮袁家軍、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龐賀偉、黨委書記付照根、政治部主任李冀湘等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這裡。
高低頻振動試驗,是檢驗飛船結構、暴露設計缺陷、克服隱患的力學試驗。經受住試驗的飛船,才能安然升空。否則,飛船發射的進程將陷入無法想像的泥沼。
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大廳裏始終瀰漫著一種緊張有序的氣氛。
“啟振!”技術指揮室主任王曉耕下令,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振動臺上的飛船進入了高低頻振動的狀態。“5赫茲。”“10赫茲。”……“50赫茲。”……“100赫茲。”“低量級試驗振動結束。”力學環境振動試驗雖然僅歷時短短一分鐘,所有在場的人卻都像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直到振動試驗結束,還是沒有人隨意説話、走動或微微鬆懈。
數採系統面前,飛船設計師們正睜大眼睛盯著螢幕上的數據分析曲線,每個人心裏都十分緊張。在這之中,負責本次試驗數據作業系統的沈鳳霞更是心境難平,為了這一刻,離單位最遠的她從來沒有遲到早退,在這次試驗中,她帶病堅持工作,片刻不離工作崗位。
“返回艙數據曲線正常。”經過對數據的精確分析,設計師們得出結論。
“推進艙、軌道艙數據正常。”
直至所有曲線檢查完畢,大家終於舒了一口氣。等到所有試驗進行完畢,全體工作人員已連續工作了半個月。
■他們早已忘記自己第一次登上
升降車時那種恐怖感受
對業已連續戰鬥了半個多月卻沒有絲毫休整機會的參試人員來説,接踵而來的飛船噪聲試驗無異於一場挑戰他們意志、毅力與耐心的嚴酷考驗。
振動噪聲試驗完成以後轉噪聲試驗,首先遇到的就是飛船從振動試驗臺轉到混響室的問題,各種問題必須要考慮週全,不得有任何的馬虎和粗心大意。以張俊剛為首的噪聲試驗工程組面對著很大的壓力。他們在反覆考察了混響室和振動臺大廳的位置佈局並測量了大致的路線以後,商量出一致的運輸方案:將飛船從振動臺上吊下以後,用氣墊運輸車將飛船直接推進混響室。他們分別把氣墊車的輪子牢牢固定在混響室的四面墻壁上。這樣,任你噪聲八面來,我飛船巋然不動。
聲感測器的安裝和連線也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程。它往往是在飛船三個艙段總裝完成後,噪聲試驗開始前極短時間內通過高空作業完成。安裝感測器要求具有高超的技術、靈敏的反應力和超人的膽識。組裏的幾位女同志,已在高高升起的升降車上,熟練地操作儀器。她們早已忘記自己第一次登上懸于半空的升降車時那種頭暈、噁心的恐怖感受,對手頭的任務應付自如。而組長張俊剛更是與他的搭檔一起,在高空連續作業的情況下順利地完成了接線任務。
第三天下午4點半,混響室大門緩緩開啟,興奮不已的工作人員向大夥兒宣佈:“神舟三號飛船已成功通過噪聲試驗!飛船動力學試驗圓滿結束。”
整個試驗室頓時沸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