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躍上新高度

時間:2011-10-18 13:08   來源:《人民日報》

  國慶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的民眾通過最新的直播星公共服務,可以收看有線電視了。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還有2億農戶無法通有線電視。從2011年4月起,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決定在有線網路未通達的農村地區開展直播星廣播電視公共服務,三營鎮就是試點之一。

  雖然是農民工,43歲的李建軍對於東莞的認同越來越強烈。在東莞,行走十分鐘必能看到一種文化設施,買書看戲和買米買菜一樣方便。471個圖書館覆蓋全市32個鎮區,27個博物館、150多個文化廣場遍佈城鄉。同樣的劇目,東莞人只要花上北京或上海一半的票價就可以享受。同李建軍一樣的東莞農民工生活得“很文化”。

  家住北京東城區花市大街的呂光茂,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有三天都在“文化度假”:去國家圖書館聽了免費的關於辛亥革命的講座,去首都博物館看了梵谷的畫,還去中國美術館逛了半天。“以前工作忙,天天從這些館路過,卻沒有時間進去。現在有了時間,而且又都免費,服務水準也比過去高很多。”

  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正在像建地鐵、修大橋一樣寫入每個城市的規劃,一個覆蓋全國、省、市、縣、鄉、村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形成……

  從中央到地方

  投入:讓群眾共用文化改革發展成果

  “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文化部門的核心職能。公共文化屬於國家和全民的公益事業,所以,必須由政府唱主角。政府就是公共文化服務責無旁貸的主要提供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這樣概括政府職能轉換的必然性。

  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主導地位,讓國家的財政支出不斷向文化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結構不斷完善。

  2007年至2010年,全國文化事業費,不含基本建設投資,不含文化管理部門行政運作經費,總計超過千億元,年均增長20%,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

  中央財政從2009年開始,兩年共投入5.8億元,對全國面積不達標的447個公共圖書館、1147個文化館進行修繕,使其具備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條件,更好地為基層群眾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務。

  江蘇衛視覆蓋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揚子晚報》發行量190多萬份,《新華日報》創辦的江蘇手機報用戶224萬、用5種語言覆蓋72個國家和地區。

  理論建設躍上新臺階,發表社科類重點學術論文16810篇,國家社科基金立項190項、獲資助經費3022萬元。

  江蘇涌現出一大批道德建設的先進典型,全國“雙百”人物評選江蘇籍及與江蘇有關的入選人數33位,全國道德模範評選江蘇入選5個,全國重大典型2個,入選“中國好人榜”100位。

  今年,江蘇省委常委牽頭開展“文化強省建設”等11個重大課題調研;江蘇省委宣傳部聯合省社科聯、省文化廳等單位打造的“江蘇講壇”,2007年以來直接受眾近600萬人次。

  8月19日,在江蘇省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省委書記羅志軍向領導幹部鄭重推薦《精神的力量——中國共産黨偉大精神最新闡釋》等3本書,引發《精神的力量》一書的35000冊訂購。

  點亮精神燈塔,江蘇人步伐更自信。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