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綜述(上)

時間:2011-10-18 11:07   來源:《人民日報》

  在過去,傳統的四時八節,看大戲是主要的節目。如今的國慶長假,可供我們消費的文化産品越來越多——

  國慶期間,電影院同時上映的電影達10部之多,既有重大歷史題材《辛亥革命》,也有商業片《畫壁》,更有5部動畫片來湊熱鬧。在北京,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推出的《窩頭會館》,大腕雲集;國家大劇院的話劇《王府井》、中國國家話劇院新劇場的《簡愛》也吸引了不少觀眾。在北京,喜歡京劇的更是可以過足癮,梅蘭芳大劇院推出 “國慶黃金周,好戲連連看”系列京劇演出,既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大戲,也有尋常百姓家長裏短的摺子戲……

  十七大以來,中國的文化發展處於一個創新發展的重要時期,黨和政府對藝術創作和藝術事業更加關心重視,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創作環境寬鬆和諧,尤其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加速期,我國的文化生産力得到極大的釋放,文化産品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涌現出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徵、體現民族精氣神兒的精品佳作。

  舞臺藝術空前繁榮

  2011年中國歌劇舞劇院推出了大型原創歌劇《紅河谷》,它以20世紀初的西藏為時空背景,演繹了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並肩抗戰的英雄傳奇,兒女情、民族情、愛國情通過大氣磅薄的音樂製作、細緻精美的舞臺得到生動的呈現,該劇被選定為前不久剛剛結束的2011年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開幕式演齣劇目。

  國家話劇院作為文化部直接領導下的國家藝術院團,擔負著傳播主流文化的重要責任。在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劇目創作上,國家話劇院以“國計民生”為選材視角,提出了“新現實主義年”的全新創作概念。國話于2009年推出話劇《這是最後的鬥爭》,以一位老幹部家庭的除夕之夜為背景,通過一位不速之客的到來,引發一家三代人對金錢與信仰、法律與親情的討論和抉擇,表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人民反腐敗的堅強決心,在全國輪迴演出後引發熱議。

  所有在觀眾中引起巨大反響的作品都是能夠真正做到為歷史剪影,為時代作傳,為人民立言的力作,是弘揚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藝術。當代的藝術形態越來越多樣化,但舞臺藝術仍然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能充分體現藝術與觀眾內心情感對應關係的藝術方式,對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生活態度産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具有導向性、代表性、示範性的重大藝術活動無疑示範性地引導了藝術創作。創作排演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系列慶祝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重大的文化創新工程。整臺演出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奮進、在拼搏中崛起的偉大歷程,成為體現民族特色、富有中國氣派、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精品力作。《復興之路》在人民大會堂演出16場後,又在國家大劇院連續演出84場,觀眾達20多萬人次。同樣精彩的還有慶祝建黨九十週年《我們的旗幟》文藝晚會。晚會精選各個時期涌現的經典的、經過時間檢驗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音樂和舞蹈作品,經過重新詮釋和演繹,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與鮮明的藝術特色,展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走向勝利、走向富強的光輝歷程。

  據統計,全國每年新創作並首演的劇目達上千種,從産量上説,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且,舞臺藝術的整體創作水準得到了提升。

  傳統藝術重獲生機

  當前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精品力作不斷,得益於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引導、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各級政府對文藝發展的持續重視和不斷投入,尤其是曾經瀕危的傳統藝術得到了政府的有力資助。

  2007年至2011年,國家京劇院藝術創作碩果纍纍,創排新劇目《曙色紫禁城》、《漢蘇武》等11台;重點復排劇目《滿江紅》、《柳蔭記》、《楊門女將》、《文姬歸漢》、《強項令》等13齣,恢復傳統劇目40余出。這也和國家的扶持分不開。

  2005年11月,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和17個省級重點京劇院團作為重點扶持對象,與財政部制定了《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2006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投入專項資金5000萬元,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在劇目生産、人才培養、對外文化交流、京劇進校園四個方面得到了全面扶持。5年來,11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共創作新劇目76台,整理改編傳統劇目266台,演出13930余場。從2011年,《規劃》進入第二期,國家將每年再投入1000萬元對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予以扶持。

  類似的工程還有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它以我國波瀾壯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內容,獲得國家財政1億元的項目資金支援。國家以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支援主題性美術創作,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還是首次。2009年9月,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順利完成,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作品展覽,展出作品102件,凝聚了眾多藝術家數年的心血和努力,呈現了當前我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最佳水準。2009年以後,展覽先後在深圳、杭州、武漢、香港等多個城市進行巡展,讓更多的觀眾能夠分享美術創作工程的豐碩成果。

  影視出版成為文化産品主力軍

  小説《杜拉拉升職記》的第四部,也是最後的大結局終於在國慶前後出版了,這本由一位至今仍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普通作者寫的流行小説,發行量突破了500萬冊,曾連續數十周處於噹噹網排行榜的第一位,而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電影、話劇都無一例外地獲得巨大成功。

  這只是中國圖書出版的一個小例子。中國已經從上世紀70年代的“書荒”變成了“書海”。十七大以來,我國的出版物品種和數量屢創新高,不斷刷新歷史最高水準,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古籍整理、精品翻譯取得豐碩成果,文化創新和傳播能力不斷增強。版權相關産業增加值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6.4%。2010年,新聞出版業總産出預計達到1.3萬億元,增加值佔國內文化産業核心層增加值的60%以上,成為文化産業的主力軍。

  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電影《辛亥革命》和電視劇版的《辛亥革命》幾乎同時與觀眾見面。十七大以來,我國的電影産量連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年産電視劇上萬部,是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産國。電影票房增速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票房過億的國産電影達43部,2010年電影票房超過100億,改變了進口大片主導我國電影市場的格局。

  《唐山大地震》、《建國大業》、《集結號》、《十月圍城》等電影,不僅弘揚了主流的價值觀,而且因為出色的藝術掌控也收穫了相當可觀的票房,而《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金婚》、《士兵突擊》等電視劇不但為我們留存了催人奮進的時代畫卷,也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銀屏新形象。

  全國人民同讀一本書、同唱一首歌、同看一台戲的文化貧乏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文化體制民族工作者所煥發的生機促進了文化産品的極大繁榮,較好地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提升和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據文化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文化交流關係,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知名文化品牌正在走向世界。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