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更加注重維護“草根”文化權利

時間:2011-10-20 14:05   來源:新華網

  “音樂給了我機會,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從端盤子的打工仔到職業歌手,來自安徽鳳陽農村的26歲青年宋亮亮在上海的10年間,命運發生了巨變。

  儘管只有小學文化,但2008年的那一場“新上海人歌手大賽”使宋亮亮脫穎而出,並被經紀公司相中。“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靠唱歌也能養活自己。”從小跟著父親在田埂上學唱歌的宋亮亮説。

  宋亮亮是正在融入城市的中國農民工群體的“二億分之一”。

  種種跡象表明,進入21世紀後,中國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特別是明確將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

  如宋亮亮一般正在城市工作的農村戶籍人口,還有低收入人群、殘障人士以及生活在廣袤農村的農民等,都在文化政策的聚焦之下。一個關乎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在中國基本形成。

  中國文化部文化市場司有關負責人對新華社記者説,維護“草根”文化權利的方法和途徑正逐步改變,從過去的“唱唱跳跳”,向鼓勵深度參與轉變,政府也不再是包辦一切,而是同時依靠社會、市場的調節。

  統計顯示,中國在“十五”期間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十一五”期間又新建和擴建鄉鎮綜合文化站2.67萬個,201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與此同時,中國各地公益性的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等也逐步降低門檻,實現免費開放。杭州市圖書館還率先公開表態“不拒乞丐入內”。

  中國擁有9億多的手機用戶、4.85億網民,全國性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已延伸至“十二五”期間。

  當然,公共文化服務不僅體現于政府主導的文化知識供給,“草根”日趨多元的文化需求,也通過社會和市場的多元途徑得到滿足。

  北京前門外小江衚同是著名的“劉老根大舞臺”,每晚8時這裡的“綠色二人轉”演出準時開場。儘管票價相對昂貴,但“劉老根”的15分鐘廣場預熱表演卻是免費的。當“二人轉”的鑼鼓聲響起,每天總能把附近衚同裏的遊人、住戶聚攏來。人們帶著好奇在此圍觀。

  如果走進遍佈天津的茶館、茶樓,就能看到一條熱鬧的“相聲風景線”。天津名流茶館總經理于承艷説,時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需要放鬆和逗樂。茶館相聲的花費相對低些,百姓承擔得起。

  “大眾文化,從某個角度看,很注重自娛自樂。”中國曲藝家協會副會長、遼寧省作協副主席崔凱分析,“二人轉”、茶館相聲講究快樂互動,觀眾不僅僅是“看客”,還樂於自我表達,親身參與到文化演藝活動中去。

  2011年的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被視為一個信號,來自“草根”的“旭日陽剛”組合、西單女孩、深圳農民工街舞團首次躋身一年一度全國性的高規格演出。

  在此之前,上海從歐美引進版權的《中國達人秀》節目,已使眾多懷揣絕技和夢想的普通中國人通過電視和網際網路一夜成名。這個電視節目中,街頭賣鴨脖的夫婦能表演口技、演唱動人的歌曲;賣菜大媽有一天在容納數萬人的體育場內與“英國達人”蘇珊大媽飆歌,毫不示弱。

  “其實我也想去《中國達人秀》試試。”今年10月第二次報名參加“新上海人歌手大賽”的宋亮亮説:“音樂給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自信,每場演出總有人為你喝彩,這是多麼有尊嚴的一件事。”

  全國人大代表、農民工朱雪芹説,其實在戶籍、社保、工資等物質追求之外,農民工還有很多精神的、情感的訴求。

  北京大學教授、文化學者張頤武分析認為,近年來,中國決策層正進一步意識到,“草根”文化為普通人造夢的功能,不僅是對民眾多元文化訴求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有助於提升中國社會內部的認同感和幸福指數。

  即將於15日起舉行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將聚焦文化發展的話題。朱雪芹期望,中國社會對於“草根”文化權利的關注能持之以恒。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