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吹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號角

時間:2011-10-19 13:27   來源:光明日報

  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性文件。這將再一次吹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軍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重大時代課題。

  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恩格斯説:“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對於文化的發展來説也是如此,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是推動其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動力。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我國經濟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準顯著改善,對精神文化産品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科學發展作為我們時代的主題,要求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要求能夠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局面的出現。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必然是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共同進步的社會,一個現代化的強國必定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同發展的國家。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一。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既是支撐、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而且文化産業直接就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翼,文化建設還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而對生産力的發展起著巨大推動作用。文化不僅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要素,而且對於推動綜合國力其他要素的發展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和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文化與經濟和政治日益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促進文化繁榮,大力發展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已經成為全面增強綜合國力、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全球文化多元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載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中,文化多元化是民族精神保持獨立、世界文化生態保持平衡的重要基礎。各民族文化只有自覺、自信、自強,不斷繁榮發展,才能以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態度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才能避免被西方文化霸權同化的命運,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拓展文化權益,維護文化安全,推動世界文化多元化進程。

  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

  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自覺”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略對待和實施文化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體現規律性的鮮明特點。

  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特徵和規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人為本,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文化建設中處於統攝和支配地位,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和傳播作為核心內容。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後文化。只有意識清醒,我們才能在文化事業或文化産業發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以先進的文化産品實現“以文化人”。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要強化其引領作用,以之增強人民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歷史認同和價值觀認同,從而使我們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價值體系更有吸引力,經濟物質發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始終把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一起來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鮮明特點之一。重視物質力量建設的同時,也重視文化力量的建設,這是我們黨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就葆有的一個優良傳統。物質力量的發展為文化力量建設奠定經濟基礎,並決定著文化力量的性質;同時,文化通過實踐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輔助、促進物質力量的發揮,並且能夠支撐、引領物質力量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反覆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對文化力量建設對物質力量建設保障和引領功能的肯定和重視。

  堅持正確方向和堅持科學精神相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也是其基本特點和規律。在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方面,始終堅持批判和吸收相結合,堅持繼承和發展相結合,堅持開放性和自主性相結合,使傳統文化現代化,使外來文化中國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又一特點和規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遵循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規律性方針和原則。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發展的新趨勢要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注重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的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不能以經濟效益損害社會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屬性排斥意識形態屬性,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兩種屬性”和“兩個效益”的關係。這是新的實踐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設的規律。不斷地探索規律、發現規律、遵循規律,按照規律去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

  關鍵在於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文化制度上的有力推動和切實保障。中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優勢前提下,確立起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科學的文化體制機制就成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務人民的體制機制。文化發展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根本目的,但這個目的不能停留于觀念,而是要付諸實踐,真正實現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這就需要構建一系列體制機制來予以落實。文化服務人民主要體現為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文化服務人民、人民共用文化發展成果真正落到實處。

  要建立健全文化促進經濟的體制機制。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和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文化生産已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和現代化大生産的一部分。電視、電影、出版、音像、文藝演出、體育比賽,乃至廣告、資訊、傳播、娛樂等産業,已發展成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許多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在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同時,文化的經濟功能明顯增強,經濟的文化含量不斷提高,文化産業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貢獻越來越大。因此,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圍繞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打造一批文化領域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大幅度提高我國文化企業的規模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建構和完善促進文化經濟發展、提高文化生産力的體制,使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發揮其優化結構、增強活力的重要功能和獨特優勢。

  要建立健全促進文化創新的體制機制。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的本質特徵,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不竭動力,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要條件。在文化生産領域,我們也要更新觀念,調整結構,力求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化和提升。誠然,文化本身意味著積澱和傳承,但如果沒有創新性要素的參與和主導,文化就不能充分反映與時俱進的社會生活,就不能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文化創新最終要體現于文化産品的創新,因此,文化生産也必須納入到創新型國家建設體制,使之參與到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之中。文化創新還要充分認識到科技進步對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敏銳把握世界文化發展的新趨勢,緊緊抓住資訊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的主動權。

  還要建立健全加強文化管理的體制機制,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促進文化發展繁榮。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體制機制,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推動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管理體制。要切實加強實踐探索和工作落實,深化認識,總結經驗,把握規律,開拓創新,全面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管理科學化水準,確保文化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管理體制,為各類文化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馬建輝)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