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建樹時代“文脈” 助推民族復興

時間:2011-10-18 13:38   來源:大眾網

  建樹時代“文脈” 助推民族復興

  文化強省看山東——第七屆網路媒體山東行系列評論之十一

  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丁琪

  有人説,山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西方文化發生深度碰撞的地方。還有人説,一部山東的發展史承載著中華民族負重拼搏的精神信仰。這是對山東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人文積澱的情感抒發,也是對新時期山東的文化信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的褒揚。這是歷史的總結,飽含著時代的表達。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的當下,在國家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議題的發展背景下,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山東瞄準“文化強省”這個目標,在文化産業化發展的實踐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書寫著代表中國前沿省份而又頗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性的文化創新史,實踐著以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全省經濟實力、綜合實力之夢。翻過史上山東文韜武略的一頁,且看今日山東在新的歷史時期,以建樹本土化的時代“文脈”為責任擔當,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山東“文脈”,旨在探索一條文化産業改革發展的新道路。隨著社會對文化産業發展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能力的不斷提高,山東文化産業化發展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挺進的一個縮影。這得益於山東改革性、創新性的發展思維方式。山東遵循文化産業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認清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做到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注重文化積澱,不斷實現文化提升。從黨的十六大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前中央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的豐富發展到十七大召開,再到正在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山東省的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化發展,也經歷著從形成到系統、從摸索到理順的發展過程。山東對多個文化單位實施重組、兼併等舉措,目的就是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實現規模化經營。政策的出臺立足實際,思維方式的調整與時俱進,遵循文化産業成長規律,認清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內在統一性,做到從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內在要求出發,循序漸進地推進文化産業化進程。

  山東“文脈”,旨在樹立一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樣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國人共同的信念。站在新起點,書寫新的山東文化創建史,激情和動力,來自於濃重的時代積澱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山東歷史文化厚重有目共睹: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膠東半島的黃海風光與山東腹地的一山一水一聖人、沂蒙紅色老區等。如果説歷史為山東實現從大到強的夢埋下了一個伏筆,那麼,今日山東正在做的是將自身的地域文明放在全國乃至全球大背景下進行謀劃和創造。今日山東不僅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全國最早提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而且作出了打造文化體制、文化惠民、文化創意、文化品牌、文化貿易“五個新優勢”的工作部署,更確立了“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文化産業增加值翻兩番,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的宏偉目標。世人期待,山東在以文化“搭橋”,打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新樣板的實踐中,其經驗性、可行性做法,能夠實現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反哺”。

  山東“文脈”,旨在打開一片文化體制改革的新天地。文化進步,體制先行。山東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之所以取得了可喜成績,不僅有思路,更有做法,不僅體現在細節上,更體現在宏觀佈局中。近年來,山東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幅近10%的數字告訴人們:文化正根植于社會生活的每一處細節,它是一方水土區別於其他地域的品牌標簽。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一個區域的發展,是一個總結文化積澱的歷程。一個國家的進步,是一個反映文化建樹的進程。山東省省直有關單位及各市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相關領域的迅猛發展以及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工程取得的成就,成為山東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煥發嶄新活力的有力明證。

  山東文化産業發展構建著由大到強的夢,這僅僅是一個縮影。“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如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深入討論文化的改革發展,我國文化産業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山東在文化産業化發展的謀篇佈局中,業已走在全國前列。山東的文化建樹,在傳承中構建、在創新中引領,其“文脈”的酵母作用和文化張力,定會在時代的表達中漸趨蓬勃,也會在歷史的總結中愈發閃耀文明之光。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