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文化體制改革:春色滿園花爭俏

時間:2011-10-18 13:17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波瀾壯闊,30多年的積累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進入新世紀,文化體制改革風生水起,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春色滿園花爭俏,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決定性、實質性的進展,一叢叢“改革花蕾”競相綻放,中國文化大花園繁花似錦……

  從“試驗田”到“百花園”

  9月29日,浙報傳媒鳴鑼上市,這是全國第一家實現經營性資産整體上市的省級報業集團。此聲鳴鑼,為傳統報業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國內報業做大做強吹響了號角;也預示著,一批主業突出、實力雄厚的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的大型傳媒集團將孕育而生。

  8年來,像這樣一個個載入史冊的“突破性”改革大事件層出不窮,推動著文化體制改革穩步向前。循著這些印跡,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歷程清晰可鑒: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開始試點,確定了9個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進行了“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試水;2006年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新確定了全國89個地區和170個單位,改革全面推動;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後,文化體制改革加速推進,從“試驗田”變成豐收的“百花園”。

  據統計,目前全國出版單位95.9%已完成轉制,發行單位完成97%,電影製片廠完成93%,電視劇製作機構完成93%。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和非時政類報刊社改革,是今明兩年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

  改革,讓一大批在文化體制改革風口浪尖的文化企業,蛻變成合格的市場主體,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生産出豐富的文化精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改革,涌現出鳳凰集團等總資産超百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的重要領軍力量。

  從“改不改”到“怎麼改”

  改革的成果是亮麗的,過程卻是艱辛的。

  6個月中開了50多個座談會,個別談話200多人次,才終於讓東方演藝集團的全體員工打消顧慮,508位演職員全部從事業身份變為企業身份。改制半年後的成果讓員工們得到了改革的實惠、增強了改革的信心——經營收入與改革前同比增長了155.9%,演出場次同比增長203%,演職員工每人平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

  從“歌唱家”到“改革者”,東方演藝集團公司總經理顧欣一路走來,體會到“幾年前大家討論的是‘改不改’,現在談論‘怎麼改’。改革的思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

  從“改不改”到“怎麼改”,是因為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文化體制改革有一套縝密的“制度設計”。結合文化體制改革的實際需要,中央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20余個政策文件,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出臺了一大批地方性優惠政策。

  文化體制改革從文化部門的“獨角戲”,變為涉及財政、稅務、編制、工商、社保等多部門的“改革大戲”——全方位的週全配套,消除了改革的“後顧之憂”,文化體制改革也就能迎難而上,問題和困難也能迎刃而解。

  不僅要想“怎麼改”,更要想“改後咋辦”。“轉企改制”只是第一步,改革的目的是加快發展,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股份制改造,通過並購、重組儘快做大做強,成為骨幹文化企業。

  顧欣也謀劃著,下一步,要通過發展給每位員工施展才華的空間,同時還要加大資本運作,讓東方演藝集團發展得更大更強,東方歌舞團的金字招牌更放光彩。

  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文化體制改革

  近日,安徽出版集團首次宣佈海外公開招聘出版、原創策劃、市場行銷、期刊管理、金融投資、財會、醫藥等方面高級人才,首度嘗試“全球招聘、全球使用、全球培訓、全球發展”方式構築人才高地。

  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説,轉制上市後,安徽出版集團“走出去”步伐加大、加快,急需一批高素質的國際人才,進一步拓寬企業發展的國際化思維和視野,提升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一種生産力,更是一種綜合國力。據統計,2010年,文化産業增加值已超過1.1萬億元,佔GDP的比重為2.75%,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文化體制改革有力地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産力,使人們對文化的認識有了一次飛躍。長期以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十六大報告首次厘清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兩者之間的關係。從此,一分為二,文化體制改革帶給中國文化建設更明晰的方向——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按照不同需求界定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和職責,這無疑是一種超越和進步。

  經濟體制改革增加了中國的“硬實力”,那麼文化體制改革則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期待,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在國際舞臺上,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中國不僅要展現出經濟大國形象,更要展示出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大國形象,讓一個富強的文化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

編輯:王新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