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發改委:特區仍然要做改革創新的"試驗田"

時間:2010-09-07 10:47   來源:新華網

特區仍然要做改革創新的“試驗田”

   ——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

  新華網北京9月1日電(記者 江國成、車玉明)30年前,深圳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一躍成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30年來,依靠“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深圳迅速發展成為享譽中外的現代化城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法律和政策日趨統一規範,深圳等特區原先享受的一些優惠政策在政策到期後不再延續。特區還“特”嗎?特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將擔當怎樣的角色?就這些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特區擴大透露的信號

  記者:今年7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深圳全市。應該怎樣正確解讀深圳經濟特區保留並擴大這個信號?

  彭森: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之際作出這個決定,既代表著中央對深圳特區過去30年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寄託了中央對深圳在更大範圍實現科學發展的期望和要求。中央要求深圳進一步提高改革創新和科學發展能力,紮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儘快解決特區內外發展不平衡、特區發展空間局限和“一市兩法”等問題。擴大特區範圍,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

  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成立最早、辦得最好、影響最大的經濟特區,30年來,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區成立之初,在特區和內地之間設立了陸地管理線,這種安排使深圳産生了“關內”、“關外”之分,形成了“一市兩制”的管理格局。1992年深圳特區被授予“特區立法權”後,“一市兩法”的安排使“一市兩制”問題更加突出,政策、規章等實行兩套標準,人為地造成了關內外在城市管理、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距。

  深圳常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關外,但長期以來,關外群眾的居住環境和條件遠不如關內、收入低於關內,社會保險待遇也有差別,造成了城市發展的“二元結構”。另一方面,原特區範圍不僅囿于狹小空間自身發展騰挪不開,而且輻射周邊的難度也在加大。

  擴大深圳經濟特區範圍看上去是行政區劃的調整,實質上是個體制改革問題。這麼調整,是為了解決長期困擾深圳市的特區功能與城市空間相分離的難題,破除特區內外發展不平衡和“內外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産業佈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另外,這樣的調整能夠進一步提升深圳的國際化程度,擴展深港合作腹地,促進珠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和香港繁榮穩定,併為深圳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改革開放注入新的動力、創造新的空間。

  30年實踐的經驗和啟示

  記者:我國經濟特區的發展帶給我們哪些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彭森:經濟特區30年的寶貴經驗和啟示,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30年的實踐證明,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思想和決策是正確和成功的。經濟特區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光輝結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但是可以探索的,更是能夠取得成功的。

  其次,經濟特區30年的實踐表明,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深圳等經濟特區正是敢於解放思想,敢試敢闖,結果闖出了發展的新路子,闖出了發展的新局面,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

  第三,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必由之路。經濟特區創造了共和國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實惠得到最多的記錄,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改革開放。可以説,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經濟特區的誕生,就沒有經濟特區發展的今天。

  第四,經濟特區的成功説到底就是堅持市場取向改革的成功,充分説明瞭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全能夠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以開放促改革是經濟特區的一條重要經驗,沒有開放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對外開放是改革的重要動力和手段。

  今天經濟特區之“特”在何處

  記者:曾經讓經濟特區受益的那些特殊政策正在逐步淡出。國家近年設立了一批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政策有的遠超過經濟特區。今天的經濟特區“特”在何處?

  彭森:經濟特區創立之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全面啟動,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內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經濟特區的投資環境還不完善,客觀上要求實行一些特殊政策,“特事特辦”。

  我國經濟特區之“特”,從一開始就集中體現在“跳出現行體制”,大膽地闖、大膽地試等方面:實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政策,經濟活動主要由市場機制來調節;特區政府享有較大的經濟決策權和自主性。這裡面,包含了一些財稅、土地、出入境管理等優惠政策,但更主要的是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政策的優惠確實在特區的起步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我認為,經濟特區的跨越式發展,更主要的是靠改革創新。比如,特區率全國之先,開展了比較系統的企業改革、市場體系建設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大家知道的土地批租進入市場、建立證券市場等都是從深圳經濟特區起步的。目前,經濟特區的外資企業在發展初期享受的優惠政策大多已成為全國通用的一般政策,或者出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特區享有的優惠政策在政策到期或經過過渡期後就不再延續。加入世貿組織後,法律和政策更加統一規範,針對外商投資的特殊區域性優惠政策也越來越少。

  近年來國家設立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與當年設立經濟特區面臨的形勢和環境很不相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稅收和財政支援等方面擁有的優惠政策並不多,主要是享有改革先行先試的權力。

  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目的就是為科學發展破題探路,主要職責在於闖出一條能夠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具體途徑來。

  中央已多次重申:發展經濟特區的決心不變,經濟特區的基本政策不變,經濟特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不變,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

  新形勢下,特區要繼續發揮作用,不僅要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色,而且要豐富和發展特區的特色內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特區發展所必需的一些政策支援還會有,但保持特區優勢的根本著眼點要放在增創體制新優勢上。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國內各地區的競爭,關鍵還是發展模式的競爭、體制上的競爭。特區要進一步通過體制上的試驗探索,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我們也要在體制上創造條件,支援特區率先發展,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特區直面新挑戰

  記者:今年深圳發生的“富士康”等事件表明,曾經支撐起特區經濟發展的“三來一補”加工工業正面臨巨大挑戰。當前我國經濟特區的優勢在哪?特區應當如何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

  彭森:特區創立伊始,除國家給予的財稅等支援外,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於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優勢,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引進外資,由此形成了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為主要特點的産業結構。應該説,這與特區建立初期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紀90年代初,深圳市提出了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正式確定了高科技在深圳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目前,現代物流業、現代金融業和高新技術産業已經成為深圳的三大支柱産業。

  但也應承認,經濟特區目前在産業發展方面依舊保有一定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特徵,依賴資源和廉價勞動力低水準擴張的發展模式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資源環境瓶頸約束不斷加劇,發展後勁相對不足,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産業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

  深圳發生的“富士康”事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再次印證了過分依賴外部需求和投資驅動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長方式的不可持續性,進一步讓我們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極為重要,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心。

  改革創新是經濟特區的最大特色。“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是深圳等經濟特區的生命線和靈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

  今後一個時期,深圳市要實現發展與跨越,要靠改革。要繼續發揚敢於爭先的精神,努力當好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在大膽試驗方面一定要有底氣,要弘揚特區人敢闖敢冒、敢為天下先、艱苦奮鬥的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開拓前進。

  深圳要大膽對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的重大制度創新進行先行先試,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生産要素充分自由流動,在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實現同國際市場順利接軌方面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率先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體制機制。

  只要深圳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夠把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特區建設得更好更快。

  全國改革的“試驗田”

  記者:近年來,深圳特區連續推出了大部制、公務員分類管理等改革新舉措,行政體制改革邁進“深水區”。這些改革是否會推廣全國?特區在哪些方面繼續承擔“改革試驗田”的角色?

  彭森: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新時期中央賦予深圳的一項重大使命,也是深圳市實施綜合配套改革的首要任務和重要突破口。

  深圳市實施綜合配套改革以來,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工作,行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事項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為深圳進一步改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認為,深圳市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機構,創新基層管理,推進政府管理扁平化,有效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精簡了行政機構,再造了行政流程,提高了行政效能,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已彰顯成效。相信深圳市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在經過實踐檢驗後,將逐步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之外,中央還要求深圳市在以下方面先行先試,包括:對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先行先試;對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符合我國未來發展方向,需要試點探索的制度設計先行先試;對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全國具有重大示範帶動作用的體制創新先行先試;對國家加強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的重要事項先行先試等。通過這“四個先行先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希望,深圳市下更大的決心,做更大的努力,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爭當科學發展的“示範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自主創新的“領先區”、現代産業的“集聚區”、粵港澳合作的“先導區”、法治建設的“模範區”,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

編輯:鐘寶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