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最早特區努力尋求“天花板困境”破解之道

時間:2010-09-06 16:18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

  

  資料圖片:上圖:開發前的深圳蛇口老街(1979年5月23日攝)。下圖:高樓林立的深圳蛇口工業區(2008年10月10日攝)。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創辦經濟特區的決策。以創辦經濟特區為標誌,中國的對外開放邁出了重要步伐。新華社發

  站在深圳市中心區的高樓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一條蜿蜒的深圳河,南岸的香港山清水秀,一派農村風光;而北岸的深圳,幾乎所有的土地都“種”上了房子,密密麻麻,沒有空隙。

  這一景象貼切地映照出深圳的現實:一方面,改革開放30年,深圳創造了世界上罕見的經濟奇跡;另一方面,粗放的發展方式幾乎消耗了所有的土地資源。

  這與香港形成了鮮明對比,香港土地面積只有深圳的一半,2009年深圳GDP是8200億元,而香港GDP是14000億元。

  據統計,30年間深圳年均GDP增長率達到25.8%,但土地資源緊缺、人口超過1400萬、環境出現惡化的趨勢……可以説,隨著各種問題的凸顯,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深圳率先遭遇到發展的“天花板困境”。

  想要用消耗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經濟成果,深圳唯有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加工製造業的比重,發展更多的高新科技産業。最近,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宣佈,將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擴大生産規模,而將深圳的廠區轉型為研發中心,此舉就暗合了深圳的這種轉變趨勢。

  在過去30年裏,深圳的一大成就是培育了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他們的高速發展大大促進了特區的壯大。據統計,華為去年的銷售收入達1491億元,是全球僅次於愛立信的第二大電信設備商,成為深圳一張耀眼的名片。

  而現在,面臨“天花板困境”的深圳,要做的是尋求並培育更多的高科技、高成長型的企業。今年2月,深圳對外公佈了一項龐大的發展規劃,傾力打造生物、新能源、網際網路這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力爭到2015年將這三大産業的規模達到6500億元,超過預計地區生産總值1.5萬億元的40%。

  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這一規劃,這是一家從事幹細胞研究的企業。因為看準了幹細胞治療的廣闊前景,醫學博士胡祥在2005年創立了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過短短5年的發展,北科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幹細胞療法中心,他們和超過20家內地醫院合作開展“細胞康復門診”,在印度、日本等國也有合作的醫療機構。

  2007年,一位6歲的先天失明的美國小女孩來到中國,接受了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幹細胞治療後,對光有了反應,能看到親人的臉。這就是幹細胞技術的神奇,它有望為人類治療眾多“不治之症”打開一扇門。

  截至2009年,北科幹細胞技術已經治療病人6000多例,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匈牙利等4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患者,獲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

  “幹細胞治療是中國領先世界的一次機會,北科生物的目標就是打造幹細胞領域的默克、輝瑞。”擔任北科生物董事長的胡祥説,一旦幹細胞技術走向成熟,將形成巨大的産業規模。

  “深圳需要更有競爭力、更先進的産業來支撐可持續發展,增強發展後勁尤為迫切。”深圳市長許勤表示,深圳市政府專門設立了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專項資金,支援三大産業迅速形成規模。

  “特區今天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其他地區明天遇到的問題。”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説,作為中國最早開放和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的發展和改革經驗曾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一個學習樣本,未來深圳還將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記者 彭勇)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