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深圳特區關鍵詞:改革、創新、開放

時間:2010-08-25 15:32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在深圳特區迎來自己“而立之年”的時刻,不論是回顧特區的成功經驗,還是觀察她正在探索的發展道路,作為中國特區建設的典範,深圳的成長對其他特區甚至中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8月,《深圳2040城市發展策略》項目正式啟動。這份新鮮出爐的研究計劃打算用12個月左右的時間,為深圳未來30年的發展探索途徑。“我們希望這份發展策略首先能突出創新特色,讓深圳在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繼續走在前列、勇當先鋒。”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呂銳鋒這樣説。

  堅持改革、深化開放——從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深圳特區成立那天起,改革、開放就被烙印在深圳特區每一步的發展脈絡之上,成為推動這座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源泉。

  早在建立之初,特區就率先在工資制度、基建體制、勞動用工制度、價格體制、企業體制、勞動保險制度、幹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創造了“深圳速度”,讓全國為之振奮。

  深圳的改革,是與對外開放緊密結合、大膽學習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在擴大開放中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定之舉。

  30年來,深圳利用外資和國際先進技術,從“三來一補”企業起步,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城市,形成了較高層次的全方位開放格局和高度的外向型經濟。1979年以來,深圳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456.2億美元,平均每年遞增27%。2009年,在深圳投資的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總數累計達166家。    “通過堅持對外開放,自身資源不足的深圳快速吸納國際資源和要素,不僅迅速改變了自身面貌,而且對全國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李羅力説。

  深圳的改革,是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積極推進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體制改革的統籌行為。

  進入新世紀以來,深圳在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積極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行電子政務,改革重大投資項目審批制度,加快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同時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010年以來,深圳還率先在全國推進“大部制”等改革舉措,為全國行政體制改革作出了積極探索。

  深圳特區的成功,在於堅持把創新當做特區的靈魂和生命。深圳的創新首先是思想和觀念的創新,作為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和排頭兵,深圳為中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進行了有益探索。

  在短短的30年間,深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屢有創舉。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第一家國有資産管理經營機構、土地轉讓第一槌……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搭建起來之後,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開始誕生。

  2009年,深圳PCT專利申請3800件,同比增長40.3%,佔全國年申請量近一半,連續5年蟬聯全國第一。這個並不具備強大科研資源的城市,卻不僅擁有招商、平安、中集、萬科等傳統行業的巨頭,也出現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等高新科技行業的知名企業。

  深圳的創新,還有賴於一個主動承擔責任的政府來充當必要的保障,維持市場的公平正義和法治秩序,為企業提供自主創新的平臺。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深圳市政府出臺上百條政策,涉及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産業導向、財政補貼,以及智慧財産權保護等各個方面。

  2009年深圳本地生産總值達到8201.23億元,比1979年增長979倍,年平均遞增25.8%,創造了世界城市經濟發展速度的奇跡。這一年,深圳每人平均GDP達1.36萬美元,達到國際公認中等發達水準。

  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並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條件的豐富上。現在,特區正雄心勃勃地籌劃建立起一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這裡,博物館、美術館、公園將免費向市民開放。

  改革、創新、開放……貫穿深圳特區發展的始終,在這些“特區啟示”的基礎上,人們期待深圳這座“改革之城、創新之城”,能繼續擔負起試驗田和探路者的使命,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經驗。(王攀 詹奕嘉)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