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擺脫“成長的煩惱” 中國特區再出發

時間:2010-08-25 15:27   來源:南方新聞網

  在深圳最繁華的市中心——深南路與紅嶺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上,鄧小平巨幅畫像下,川流不息的車輛傳遞著深圳仍在快馬加鞭的氣息。每一秒鐘,這個城市都為中國貢獻26000元人民幣的GDP,和5100美元的出口總值。

  在一輛穿梭在深南路的公交車上,25歲的楊山山正坐車準備回到關外的家。在深圳最繁華的華強北一家電子製造業公司做人力資源工作的他,面對深圳市區動輒三五萬元一平方米的房價,不得不每天花三個小時擠在公交車上穿過擁堵的梅林關。

  深圳,中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這裡曾經是中國人看世界的“窗口”,也曾以“深圳速度創造世界奇跡”而成為中國的驕傲。然而在近年的發展中,“特區不特”、“難以為繼”等疑問一直困擾著這座年輕的城市。    

  “我覺得深圳並沒有想像中那樣有吸引力,機會也沒有以前那樣多,特別是年青人,在不斷高企的物價下,生存都已非常困難。”楊山山説。這位來自安徽六安的小夥子重點大學畢業後帶著年青的夢想選擇了深圳。

  每天都有幾十萬年輕人和楊一樣在深圳過著“兩棲”生活,工作在關內,居住在關外。與當年全國高級人才聚集鵬城那般“孔雀東南飛”的夢想年代相比,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説,“遍地是黃金”的“深圳神話”正逐漸褪色。

  五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激起千層浪。在民間對深圳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的同時,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樣意識到深圳發展面臨“土地有限、資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負、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四個“難以為繼”的嚴峻挑戰。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深圳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同期其他城市難以企及的成就。2009年深圳本地生産總值達到8201.23億元,比1979年增長979倍,年均遞增25.8%。這一年,深圳每人平均GDP達1.36萬美元,達到國際公認中等發達水準,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深圳也開始思考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煩惱”。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曾坦言,深圳正面臨資源瓶頸、二元結構、國際化水準不高、人口壓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不高及政府職能轉變差距等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

  經濟特區作為先行發展地區,最早遇到發展難題,也必須先行破題。從這個意義上説,特區必須擺脫“成長的煩惱”,“輕裝上路”再出發。

  “30年過去了,在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市場經濟的增長極的功能已經完成或消退時,特區作為制度創新實驗室的功能變得越來越突出。特區從來就是以區域空間謀劃中國全局問題。”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中心研究院楊雪冬説。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在深圳考察時,不僅肯定了深圳成立30年來的成就,並且提出“經濟特區不僅要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要求深圳仍“要堅持‘特’”,“在體制改革、發展方式轉變、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創造新的特色”。

  廣東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易振球説,通過制度創新,既再塑特區輝煌,又為中國持續發展打造新的發動機,已經成為了特區發展的共識。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在深圳市五次黨代會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圳必須重新煥發特區“拓荒牛”那種激情和膽魄,放下包袱、輕裝上陣,迎難而上,克難而進,勇立潮頭,再創新業,“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在新的起點上‘走出一條新路’”。

  2009年5月,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准,在方案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居於各項改革首位,這在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7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絕無僅有。

  2009年以來,深圳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連出重拳:坪山新區、光明新區的運作探索“一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基層管理體制創新;在省級以下政府中,率先啟動大部制改革,深圳的政府部門從46個削減為31個,精簡幅度高達31%。

  2010年伊始,公務員分類改革全面展開,聘任制試點進一步擴大,348名新進公務員從此沒有了鐵飯碗。正在籌辦的南方科技大學,被確定為法定機構改革試點,探索真正的“教授治校”。今年6月對市審計局局長等8個正局級領導職位實行公開推薦選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在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諧社會建設方面,深圳的各種創新探索和思路正在不斷推出:2010年1月,深圳市委四屆十三次全體會議提出深圳未來的城市構建目標是建設“民生幸福城市”;7月,《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深圳率全國之先為保障性住房立法,實現“住者有其居”;深圳市宣佈建立“第二條保障線”,進一步降低救助門檻,將低保邊緣困難家庭全部納入社會救助範圍,並首次將非戶籍居民納入社會救助政策範圍中。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圳將網際網路、新能源、生物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確立為發展重點,使深圳産業結構找到了新的經濟增長極。創新,依然是深圳特區的靈魂和動力。

  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此表達對深圳的期望:“如果深圳能繼續保持真善美的城市化,民眾在經濟上易於就業也易於創業,在政治上享受充分的參與權和知情權,在文化上擁有多元化的精神享受,促使社會更加穩定、更加和諧,這就是特區未來應該立起來的方向。”(齊湘輝 張朝祥 王攀)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