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深圳河——港人眼中的深圳經濟特區30年

時間:2010-08-25 16:27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

  深港之間有條一衣帶水的界河——深圳河。她投射著深港上空的天光雲影,連結著深港之間的不解情緣,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以及改革開放深圳特區的變遷。

  隔河北望,港人眼中的深圳,曾經是衣衫襤褸的親戚、蹣跚學步的孩童,如今已出落成與香港比肩的姐妹、相得益彰的雙子星。

  人物一:梁振英,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全國政協常委。曾參與深圳特區的城市規劃設計和土地出讓。

  從1978年開始,梁振英每月要去深圳兩三次,作為香港“專業人士促進現代化協會”成員,應邀給內地學員講課。那時的深港關係,正像“學生”和“先生”。

  “時至今日,深圳已經有很多經驗可供香港參考借鑒。可在那時,從土地政策、城市規劃到房屋産權、銀行利率等,連最基本的問題,內地學員都要問:香港是怎麼做的?”他説。

  當時,只有一水之隔的香港和深圳,這麼近,卻又那麼“遠”。深港之間只有羅湖這一個口岸。梁振英通常早上從尖沙咀出發,坐1個小時火車到羅湖,然後在日頭下排隊等候過關。待過境換好人民幣,時間已是中午。那時深圳的公交和旅館都很少,梁振英要付1角5分錢的車資,請當地人騎自行車把自己載到八人一間的華僑旅社住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再乘近兩個小時的車到蛇口講課。

  “每次講課只有半天,一個來回卻需要兩天。”梁振英説。

  那段經歷,在梁振英的腦海中留下很多關於“趕路”的記憶:高個子的他坐上自行車後架,一路要把兩條長腿盡力吊起來,以免雙腳著地;從羅湖到蛇口是一條顛簸的“排骨路”,在汽車裏他的腦袋不時撞到車頂,所以一路上要一手護住腦袋,一手緊握車把手……

  如今,兩地通關方便快捷,“排骨路”已被平坦的深南公路取代。老舊的華僑旅社仍在,它在梁振英心目中儼然一座紀念碑。

  1980年,梁振英還參與了蛇口的城市規劃工作。憑藉一張基本地貌圖,他連夜在香港為蛇口第一份規劃圖定稿。

  “深圳的發展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梁振英半開玩笑地説,“現在如果有人抱怨深南路不夠寬、城市排水道排量小,可能都怪我們當初估計不足呢。”

  短短30年,梁振英眼看著深圳由一個小漁村變身為現代都市。深圳河曾是同胞之間難以跨越的阻隔,而今則是維繫兩地人民共榮夢想的紐帶。

  他感慨道:“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大城市能成長得這麼快!今天的深圳日益開放、包容,富有活力,一片生機,與香港緊密合作,共贏互利。有幸目睹並親身參與深圳特區的建設,令我的人生更加豐足。”

  人物二:李秀恒,香港經貿商會會長,在深圳特區成立初期赴深設廠投資。

  生長于香港的李秀恒,初次跨過深圳河是在上世紀60年代。那時,年幼的他隨家人去探親,不得不在人們的大包小包和高高低低的扁擔之間鑽來鑽去。

  “我最怕那些扁擔,怕會被打中。”李秀恒回憶當時的情景説,童年的記憶,讓他很長時間對深圳都存有恐懼感。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