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深圳呼喚“拓荒牛”膽魄歸來

時間:2010-08-25 16:2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守攤子沒有前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王榮提出,深圳必須重新煥發特區“拓荒牛”的激情和膽魄,勇立潮頭、再創新業,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在新的起點上再走出一條新路來!

  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8月26日將迎來30周歲生日。

  30年前,與香港山水相連的深圳還只是個貧窮落後的邊陲漁村,在地圖上難覓其蹤;30年後,這裡已崛起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經濟總量全國第四的現代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30載滄桑巨變,30年勇立潮頭。深圳特區的探索與實踐,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

  從邊陲小鎮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創造世界城市化發展奇跡

  1980年的深圳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過1400萬的深圳GDP已達8201.23億元,GDP比1979年增長979倍,年均遞增25.8%。

  改革開放令壓抑已久的生産力得以解放,迅速爆發,深圳到處充滿了活力與激情。1984年,中國第一高樓——160米高的深圳國貿大廈封頂,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國貿大廈也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30年來,深圳憑藉這種令世人驚嘆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鄰香港的獨特優勢,率先吸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膽“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闖出一條開放發展之路。

  作為深圳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連通香港、全長不足50米的“羅湖橋”,成為30年來深圳對外開放、走向世界舞臺的見證。

  1979年底,香港妙麗集團董事長劉天就搭著自行車過羅湖關,在深圳開建全國首家合資酒店。

  同一年,泰國農牧業大王謝國民率領正大集團進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營業執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為深圳特區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

  1985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深圳分行在國貿大廈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獲准開業的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就此敞開了大門。

  ………

  開放是深圳的發展之源。30年來,深圳市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456.2億美元,平均每年遞增27%,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強中已累計有167家企業在深圳投資。

  改革開放前,每年通過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員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億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額從1979年的0.09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1619.79億美元,連續17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國率先把“走出去”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戰略,對外直接投資遍佈世界105個國家和地區,迄今已累計核準建立境外企業740家。

  深圳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加工製造業起家,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推動産業升級,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産業、多層次資本市場比較完善的金融産業、連通國際輻射內地的物流産業、與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的文化産業等四大支柱産業,涌現出了華為、中興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業,“設計之都”等各種頭銜彰顯其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

  披荊斬棘闖“雷區”,30年拓荒成就中國改革深圳樣本

  “深圳速度”創造了一個城市的奇跡,而它最大的貢獻是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對中國的意義,不僅在於效率,更在於市場經濟樣本的發育成型,幫助中國越過了市場經濟的第一條河。

  深圳的拓荒是從蛇口開始的,那裏是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

  1979年7月2日,深圳開山填海,打通蛇口五灣、六灣間通道,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開山炮”。早期的建設者們踩著過膝的荒草,在那片荒山禿嶺和灘塗地上開始了偉大的建設。

  特區成立初期,在許多人計劃經濟觀念還根深蒂固的情況下,蛇口工業區建設者大膽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創新理念。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