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索打破公務員“鐵飯碗”推行去官化

時間:2010-08-25 16:16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

  今年9月,深圳市政府將派出50名人事幹部赴香港“取經”,探索如何在這個中國最早的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利用積極穩妥的制度設計進一步推進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打破公務員的“鐵飯碗”,清除傳統公務員管理體制的“官本位”弊端。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陸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香港是距離深圳最近的發達地區,也是對內地最具借鑒意義的改革樣本。我們設立和完善政府年金制度就是要繼續先行先試,為推進公務員聘任制和分類管理改革提供一個公平、合理、靈活的制度保障,促進公務員這一職業同其他職業的相互融合。”

  自科舉制度在隋唐創立以來,“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在中國一直深入人心,官帽的大小常常被認為是衡量個人能力與業績的重要標準。然而,從國際經驗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實行在合約管理基礎上的公務員聘任制。早在2000年6月,香港就開始對新進公務員全面實行合約制。

  陸韜認為:“無論從國家部署還是當前社會的需求來看,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的重點都必須是公務員自身,實施公務員聘任制和分類管理改革,不是要不要改的問題,而是今天改還是明天改,是主動改還是被迫改的問題。”

  作為人事部批准的全國聘任制公務員制度試點城市,深圳在這一領域的改革始於2007年,但一直局限在小範圍探索,2007年和2009年分兩批僅招聘了53名聘任制公務員。

  今年,改革在當地全面推開,所有自1月1日起新進入深圳行政機關公務員隊伍的人員均實行聘任制。當地政府還在原有制度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出臺了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辦法、社會保障實施辦法及新的合同標準文本。

  雖然與中國實行多年的公務員考試錄用相比,今年參與招聘的大學生們不再是“入閣為官”,而是與入職企業一樣,通過簽訂三年的勞動合同成為一名公共服務機構——政府的“打工仔”,但是報名參考者依然相當踴躍。

  據統計,今年有4萬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報名,34545人參加筆試,圍繞166個職位的350個名額展開了激烈角逐,報名人數與招聘人數平均競爭比例達到115:1,參考人數與招聘人數平均競爭比例達到98.7:1,均創歷史新高。

  深圳大學法律專業學生鐘文參加了報考,她説自己並不是為做官,只是看中了這份職業既體面又收入可觀。根據此前公佈的《職級薪級對應表》,像鐘文這樣的初入職場的“新兵”起薪為7000元,相當於上一年深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兩倍。

  在推行聘任制度的同時,深圳還於今年1月開始正式推行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將公務員分為綜合管理、行政執法和專業技術三個類別,併為後兩類建立獨立的職務序列,工資待遇不再與行政職務級別掛鉤。

  這意味著未來深圳近七成的公務員將不必再通過仕途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只要努力工作,通過年功積累就可打破職業發展的天花板。

  陸韜認為,深圳當前對公務員的分類管理還處在初級階段,屬於粗線條的。行政執法主要涉及國土規劃、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環保衛生、公安和監獄勞教警察等系統,約24000多人,佔行政機關公務員總數的69%。

  相比之下,在公務員分類管理更為成熟的香港,公務員職位被分為三大類380個職係,每個職位都有明確的職責許可權、能力要求、薪酬待遇和發展前景。

  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李羅力教授説,雖然公務員分類和聘用制在中國剛剛起步,但是這些改革有助於在政府部門建立起以專業化和公平競爭為核心的職場文化,這是對中國千年來“官本位”文化的一種消解。

  陸韜坦言,幾年來的公務員制度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最大的障礙就在於思想觀念。此外,退出機制的建立與聘用制度的實施“同樣迫切”,“一方面因為職場的特點就應該是可以自由流動,另一方也是財政減負的必然之舉”。

  為了平穩打破公務員的“鐵飯碗”,全面推行聘任制,深圳市的改革方案繼承了過去30年“增量改革”的思路,從新聘用的年輕人開始,力求通過制度的優越性來不斷吸引老公務員。

  陸韜説:“深圳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城市,公務員總計不到4萬,佔當地常住人口的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且還遠沒有迎來公務員退休高峰。但按照我們的測算,按照深圳當前的財力,要把本地全體公務員轉入聘用制,也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

  從全國來看,公務員隊伍已經發展到630萬人,陸韜認為,這項改革要在全國推廣的主要阻力是財政的當期負擔,隨著退休公務員群體的增加,財政的負擔會越來越大,只有融入社會養老保險,未來的財政壓力才有可能得到緩解。(新華社記者 葉前 程雲傑 齊湘輝)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