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三十而立,深圳人“上橋過河”

時間:2010-08-30 09:27   來源:解放日報

  站在蓮花山公園山頂,記者順著小平同志塑像的目光遠眺,藍天白雲下,風格各異色彩斑斕的高樓群組成一幅恢宏的城市畫面。“從一個邊陲小漁村,崛起為一座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城市”,幾乎所有對深圳的介紹,都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這一奇跡的締造者就是鄧小平,他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是一個“窗口”,這是一塊“試驗田”,這在30年後展示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巨大成果。

  三十而立。在喜迎深圳經濟特區30華誕的日子裏,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報業集團聯合舉辦了“全國重點城市黨報深圳采風行”,短短數日,所到之處,記者無不強烈感受到:深圳三十而立,依然充滿著夢想和激情。

  改革開放的前沿

  過去30年,深圳一代又一代的特區建設者創造了最大的精神財富:就是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也許是組織單位的特意安排,採訪第一天就來到招商集團。其最初是晚清洋務運動的産物,在沉寂百年後的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在蛇口率先打破計劃經濟體制,多運一車泥土加4分錢,誰能想到,這竟然能引起中央高層領導的極大關注。也許,正是這個“4分錢”所引發的蝴蝶效應,成為一場滌蕩深圳特區的旋風,進而從南國邊陲一路北上,市場經濟之風吹遍全國。遙想當年蛇口開發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讓一代人呼之熱血沸騰。

  而今,招商集團家大業大,業務主要集中于交通、金融、房地産三大核心産業,“百年老店”在改革開放中煥發青春,在海內外産生廣泛影響。

  南嶺村名聞全國,被譽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特區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縮影”。村裏有個“致富思源展覽”,記者看見陳列著一張“三鳥派購證”,什麼意思?在那個年代,養鵝、雞、鴨,需按每家人口限養幾隻,類似“家禽出生證”,“超生”就要“挨批”。人活在那個年代還有什麼盼頭?在一個月黑之夜,500多人的小村竟有一半人偷渡去香港。

  一切變化始於改革開放,南嶺人抓住了特區建立的歷史機遇,歷經30年的拼搏,昔日的“鴨屎圍”已成今日的“村莊裏的都市”。過去每人平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現在每人平均15萬元,超過城市“小白領”;每人平均佔有集體固定資産200萬元,村民個個成“股民”。

  實際上,不管是第一家轉移來的“三來一補”企業,還是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深圳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創下了多個“第一”,由此帶來的觀念之新、制度之變,使深圳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