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深圳等特區今紀念成立30週年 新使命令人期待

時間:2010-08-30 08:37   來源:廣州日報

  

  深圳市容市貌。記者梁嘉建、顧展旭攝

  廣東的特區,尤其是深圳,無疑就是中國改革的先行先試者。

  過去三十年,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首家股份制企業誕生、率先打破“鐵飯碗”,首試收取土地使用費,率先進行價格改革……都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標本性的經驗。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在日前一次理論研討會上,也認為深圳完成了中央設立特區的戰略意圖。

  然而,當特區不知不覺間走到而立之年時,三個特區都面臨著各種不同的新問題,“特區不特”是共同面臨的局面,這一困惑已經闖進特區人心裏多年。現在的特區推出的種種改革措施都已經不再像30年前那樣一枝獨秀、滿場喝彩。學者普遍認為,現在特區的改革,難度更大,甚至面臨半途而廢的危險。

  “誰將聲震天下,必長久深自緘默。”特區的再次爆發讓人期待。

  深圳

  以前摸著石頭過河

  現在在深水區游泳

  特區的新使命是什麼?這無疑是新世紀以來 深圳人追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經過多年的探索後,近兩年,《珠三角規劃綱要》和《 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的相繼出臺,深圳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等等。

  更讓 深圳人重新找到自信的是,去年,期待已久的創業板在 深圳開市,今年7月1日深圳特區順利擴容,而前海的開發也已箭在弦上……

  不僅如此,在近日舉行的“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上,全國政協常委李君如就指出,深圳未來除了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還要配套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特別要讓 深圳的市民在深圳的改革開放中有更多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市民參政意識越來越高

  事實上,與其他城市相比, 深圳的確有更好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

  深圳是最早有市民個人參選人大代表的內地城市之一。

  早在2003年, 深圳舉行區縣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普通企業員工肖幼美貼出競選海報,以“社區居民”身份參選。就在這一年,深圳有一批草根市民以個人的名義競選人大代表,其中有企業高管、業委會主任、律師甚至還有下崗失業者。

  現在已經成為“明星代表”的肖幼美,在她的競選海報上印著競選口號:“傾聽來自基層的呼聲,監督政府的作風與體制改革;反映廣大群眾的意願,做政府與市民的橋梁……”

  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的汪永成教授也認為,“更多真正能整合民意、反映民意、監督政府的人大代表積極參政,或將有效促進政府循序漸進地自我完善。” 先行實現大部制

  而更重要的改革措施在於以大部制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004年,深圳在全國先行一步啟動改革,在文化、交通、城管等部門實現了大部制。

  2009年7月31日,深圳市政府機構從46個大幅度減少到31個,精簡幅度達到1/3,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思路將政府機構設置為委、局、辦三個層次……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深圳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改革進入深水區

  “以前深圳一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我們必須學會在改革的深水區游泳了。”深圳社科院社會發展所所長楊立勳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深圳30年前與目前改革形勢的對比。

  楊立勳認為,過去30年間,難度系數相對較小的改革都已經被深圳觸及了,深圳現在應該開始著手剩下難度較大的改革了,“但這些改革都屬於綜合性配套改革,其複雜性、艱巨性以及涉及面之廣都超過了30年前。”楊立勳説,“深圳從淺層次改革向深層次的改革,從經驗式改革向科學改革,是讓深圳特區建立30年這一特殊歷史節點成為拐點的關鍵。”

  而在作為深交所籌建人之一的禹國剛認為,今天的深圳市政府有很多可以施展的地方,例如可以加大金融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規範證券交易市場,集聚更多的資金為深圳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深圳要重拾特區精神,“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禹國剛用《孫子兵法》裏的一句話表達了其對深圳未來的期望。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