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深圳:政企協力自主創新 成就30年3次轉型

時間:2010-08-25 15:13   來源:南方日報

  在深圳經濟特區不足30年時間裏,已然經歷了兩次成功的産業轉型,並正在進行第三次産業轉型。

  第一次轉型,深圳成長為國內重要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1986年,深圳開始第一次經濟轉型,重點是抓工業,併為工業化創造基礎設施、金融、物流體系等配套條件。不到10年時間,深圳迅速成長為國內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1994年,深圳GDP已經超越許多傳統工業基地,上升到全國第6位。

  第二次轉型,深圳確立了高新技術産業、金融業、物流業三大支柱。1994年前後,深圳將政策重心轉向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大量“三來一補”加工業外遷至鄰近的東莞等地區。隨著1999年首屆高交會的舉辦,以及2000—2001年全球科技股大熱刺激下的科技創業熱潮,深圳第二輪産業轉型順利軟著陸,高新技術産業成為深圳第一支柱産業,電子資訊、機械、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及醫藥、新材料等産業崛起,關外的傳統製造業則極快地提高技術和品牌價值含量,金融及物流産業迅猛發展,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在全球的排名連年躍升,直至2005年雄居全球第四貨櫃港,深圳“三大支柱産業”(高新技術産業、金融業、物流業)的架構穩定成型。

  第三次轉型,深圳將把經濟增長第一引擎由工業變更為服務業。2005年前後,深圳明確開始了第三次産業轉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由工業變更為服務業。更準確地説,由“高新技術産業(其實質是IT等製造業)”轉變為“高增值産業”。第三次産業轉型,表現出這樣一個特徵:工業轉向高增值化,經濟主導力量轉向現代服務業的提升。

  第三次産業轉型將使得深圳經濟中服務業的比重在觸底之後緩慢拉高,直至達到一個相對來説符合其發展水準的高度:比如説達到國外發達地區70%這樣的水準。2008年,深圳三次産業中第三産業的佔比首次超過了50%,固然有第二産業遭遇重大挫折的因素,但一定程度上也初步印證深圳第三次産業轉型已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經驗

  以金融為科技創新關鍵

  依筆者的總結,深圳第二次産業轉型,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大力促進自主創新,並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就,有三條基本經驗。

  第一,以企業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以企業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主要體現在所謂四個90%,即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而企業的一切研發行為都指向盈利,在此基礎上鞏固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賺更多的錢。這導致企業研發必然要以市場為導向。

  第二,政府做好“場地維護員”。這有四層含義:一是政府要建立科技研發和産業化的制度環境,二是政府要建立區域創新的科技仲介體系,三是政府要建立科技創新的投融資體系,四是政府要彌補企業、市場之不足,致力於公共研發平臺的建設,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工作。

  在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建設方面,深圳自1993年開始就發佈了《深圳市企業獎勵技術開發人員暫行辦法》、《深圳市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提取和使用的暫行辦法》等若干辦法。這些專門的獎勵人才和規範行業發展的法規,一起構成了深圳完善的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制度環境。

  第三,確立金融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深圳一直追求設立創業板,除了它對深圳金融業的巨大支撐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認識到創業板在科技金融體系中的樞紐角色。

  在一個區域創新體系中,主要參與者有科技研發人員(工程師)、科技創業者(企業家)、創業資金提供者(投資家)、仲介市場(包括技術市場、初級産權市場、股票市場)及其從業者、其他仲介組織或配套服務者。其中創業者是這個體系中的靈魂,他負責把工程師、銷售人員等組織成一個有著市場目標和價值的科技企業,而這個組織過程,決定了這個城市高科技産業的活力。

  政府行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

  儘管有權威人士將深圳自主創新模式或區域創新體系中政府行為模式的特點總結為:不是政府要做什麼,而是政府不做什麼。但是我們仍可總結出在區域創新體系中,深圳政府行為模式的六大亮點,而這是珠三角其他城市政府足可資借鑒的。

  第一,“危機感”常在。無論是深圳政府,還是企業和民眾,均有較強的危機感,政府更是具有“戒懼戒慎”的傳統,努力為城市開闢更大的生存機會。這是深圳處在發展最好時期時,也要未雨綢繆,研究“四個難以為繼”的破解之道,也是深圳在高新技術産業成為支柱産業之後,深圳又提出把文化産業打造成“第四支柱産業”的原因所在。

  第二,尊重市場力量。受香港的影響,深圳政府對自身角色有著較深體會,敬畏市場的力量,盡可能不介入市場的勢力範圍。不只在産業層面,即便是在公共服務品的提供上,深圳也在探索引入市場機制。

  第三,善於拿來,無中生有。深圳過去在沒有科技資源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中國最有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産業體系,現在又決心在被別人譏為“文化沙漠”的基礎上建立強大的文化産業體系,這叫做“無中生有”。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