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人民日報記錄下怎樣的深圳?

時間:2010-08-25 14:46   來源:深圳特區報

  人民網18日發表“人民時評”,總結人民日報歷年對“深圳”的報道,濃縮歷史的精華,折射30年的風雲。全文如下:

  改革開放30多年,深圳無疑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圈”。這座城市伴隨著改革開放而出生、成長、發展,從南海小漁村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過程,也是整個中國30多年來發展的縮影。這裡的每一個前進、每一次轉身,都會引來世人關注。

  “30年風雲一紙書”,在人民日報上,“深圳”這個地名,屢屢出現。在這些幾代記者接力書寫的歷史中,我們或許也能聽見一曲深圳交響的奏響。且展舊卷,在人民日報頭版對深圳的報道中,細數深圳的光榮、夢想,細味特區的前行、頓挫,細思中國的過去、將來。

  前30年,深圳在人民日報頭版,也偶有出現。但當時,這裡既是內外的結點,也是鬥爭的前哨。1959年,日共領導人宮本顯治從這兒結束對中國的訪問;1962年,這裡也發生了“蔣匪特務”製造的血腥爆炸事件……這些報道,也暗示著深圳發展的歷史必然:封閉,則為堡壘;開放,則為窗口。

  改革開放帶來中國發展的轉折。如果説小崗村的紅手印是農村燎原的星火,深圳成特區則可説是城市發展的曙光。1981年3月,特殊政策搞活了經濟,深圳兩年勝過30年;1982年3月,對外開放對內聯合,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加速進行;1984年1月,大規模基本建設成績顯著,深圳邁向現代化城市……在那個新與舊激蕩、立與破並存的時代,偏居一隅的小城,因為變革而激發出來的生機,産生了巨大的輻射力,引領著中國前進的步伐。

  “東方風來滿眼春”,這是1992年3月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一個標題,副標題是“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又是一個春天,小城再次書寫新篇。1992年5月,平均每天有三家外資企業落戶深圳;1992年6月,深圳股票交易額破百億。從“世界之窗”開業到地鐵動工興建,從電話容量超過百萬門到虎門大橋通車,這些現在看起來輕描淡寫的新聞,在當時卻無不引起強烈的震動和反響。正是這一點一點的進步、這一個一個的腳印,讓這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段傳奇,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下海之地”、“逐夢之地”。

  新世紀、新階段、新時代,深圳的形象,也在悄然轉變。2005年的三條新聞,“深圳搶佔自主創新制高點”、“深圳已擁有5萬個自有品牌”、“深圳高新産品出口增長迅速”,可為深圳從“速度”轉向“效益”的注腳;2006年12月,“深圳寶安區萬元GDP水耗電耗下降”的消息在頭版頗為搶眼;2010年5月,深圳文博會三上人民日報頭版,被諷稱“文化沙漠”的深圳,似乎將“文化”當做了新的城市標識。轉變背後,是觀念的更新,也是對規律更為深刻的體認。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