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開路先鋒再出發 寫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之際

時間:2010-08-25 14:33   來源:人民日報

  汽車一路疾行,將一座標有“同樂檢查站”字樣的建築物遠遠拋在身後。

  30年前,一道鐵絲網生生將深圳一分為二,憑證件才能過關進特區。30年後,特區範圍擴大到深圳全市。從372.5平方公里到1953平方公里,這個流淌著改革創新“基因”的年輕城市開啟了新的發展時代,也將擔當新的責任和使命。

  30歲,深圳依舊是開路先鋒。

  30年,只是一個傳奇的開始。

  深圳立起了什麼——

  深圳發展成就是國家發展方向轉折、現代化戰略轉變效果的最好注腳

  深圳是當代中國的一個鮮明符號。它在1980年之前的歷史幾乎乏善可陳,這是一座因改革開放而生、為改革開放而長的新城。

  改革開放前夕,國人睜眼看世界,看到的卻是這樣一幅景象:西德一個年産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國生産同樣數量的煤需要16萬人,相差80倍;法國戴高樂機場一小時起降60架飛機,而北京首都機場一小時起降2架……

  “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鄧小平同志打出了沉重的問號。

  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迫切呼喚改革開放,而任何變革都需要找準一個突破口。總設計師將目光移向了毗鄰香港的深圳。

  1980年8月26日,當深圳和珠海、汕頭、廈門一起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時,外國媒體驚嘆:“鐵幕拉開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流光飛逝,三十而立,深圳立起了什麼?

  站在深圳看深圳,這是滄海桑田的巨變。

  30年前,深圳有個羅芳村,深圳河對岸的香港也有個羅芳村。深圳羅芳村農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羅芳村卻高達13000港元。一河之隔,差之百倍。30年間,過去水草寮棚的深圳河北岸,魔術般聳立起與南岸香港相媲美的摩天大樓。深圳迎來港人北上定居潮。

  站在全國看深圳,這是快速崛起的典範。

  特區成立前,深圳還只是“省尾國角”的邊陲小鎮,僅有“豬仔街”、“魚仔街”兩條小巷和一條200米長的小街,30年後卻可與北京上海廣州比肩:GDP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四;每人平均GDP全國第一;外貿出口連續17年全國第一,佔全球比重高達1.2%,超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出口額。

  站在世界看深圳,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跡。

  經濟學家通常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超過10%,算是邁入起飛階段,連續數年超過10%,便堪稱經濟奇跡。如果想要再提高速度,那就變得十分危險,好比要求雞蛋直立,結果往往是雞蛋破碎。

編輯:馮江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