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深圳30年重大事件傑出人物票選掃描:再寫特區故事

時間:2010-09-06 15:56   來源:人民日報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立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幾經風雨,深圳經濟特區走過了整整30年。30年間,深圳經濟特區演繹出一篇篇驚天動地的故事、走出了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

  作為紀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的一項“重頭戲”,深圳舉行了特區30年的百年大事和30位傑出人物、30位優秀人物和群眾性選票活動。

  9月2日,深圳正式公佈了評選結果。百件大事中,既有決定深圳命運的大事、也有深圳開創的“全國第一”的創舉;既有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標誌,也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記憶。傑出和優秀人物中,既有特區初創時期的創業人物,也有特區發展進程中的創新人物;既有家喻戶曉的精英人物,也有默默奉獻的普通人物。這些故事、這些人物不僅喚起了深圳人對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回憶,更激起了深圳人對今天“走出一條新路”的激情。

  改革開放的闖勁不能丟

  1979年7月2日,蛇口炸響中國改革開放“開山第一炮”,拉開了深圳“歷史交響”的序幕。

  指揮點燃這一炮的,是當時已年過花甲的蛇口工業區總指揮袁庚。

  獎金、招聘、民選、合資、股份、商品房……在多個領域,袁庚指揮點燃“第一炮”。

  袁庚在蛇口“燃炮”,駱錦星則在羅湖“打擦邊球”。

  1980年,駱錦星肩負為深圳建房的重任,卻又身無分文。“用地換錢嘛”,香港朋友點撥了這位深圳市房地局副局長。

  駱錦星組建了中國首家房地産公司、收取中國首筆土地使用費、建起中國首個商品房小區、成為中國“土地第一拍”的競得者。

  羅湖“用地換錢”,寶安“以股籌資”。1983年,寶安成立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

  隨著外資、股票、商品房的出現,當年的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行長王喜義開始了一系列冒險的配套動作。

  中國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掛牌、辦理中國第一個住房按揭貸款、組建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出生、後領準生證”……

  “姓資”的指責、“違憲”的風險、“賣國”的罵名,甚至夾著子彈的恐嚇信,都沒能阻止改革“闖將”的開路步伐。

  “面對黃沙海水沒退路”,看著候選大事和人物簡介,許多深圳人又想起袁庚當年這句話。蛇口工業區黨委書記楊天平説,老一輩給蛇口留下雄厚家底,但蛇口絕不“坐吃山空”,而要轉換角色、“再造新蛇口”;網民“布衣平民”在投票同時留言,為了深圳新的30年,“改革開放之初的那股闖勁與激情不能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永不滅!”

  只有艱辛才能帶來輝煌

  蛇口微波山下,袁庚當年豎起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牌,今天依然高高聳立。

  站在口號牌下,深圳人都會向它行注目禮。許多深圳市民將它列為30年100件大事的首選,因為“正是這句口號和它傳遞的精神,創造了深圳30年的奇跡”。

  從1個網點、8個人到躋身全球前100家銀行之列,從僅有13名員工的保險公司到全球金融企業排位第二十名,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到集裝箱世界銷量第一的“世界集裝箱大王”,蛇口走出的招商銀行首任行長王世禎、平安保險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總裁麥伯良等當年的改革先鋒,今天與“蛇口老帥”袁庚一起,成為特區30年30位傑出人物的候選者。

  替人代理、卻讓人一腳“踹”了,逼得任正非用2萬元全部“家當”打造華為,2009年入圍世界500強;24年前倒賣玉米的王石,倒出了“地産大鍔”萬科,2009年榮登全球住宅企業銷售之冠;向親戚借錢、帶著幾個人在舊車間裏“敲敲打打”,王傳福敲打出全球“電池大王”比亞迪,併發誓要做“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許多參加投票的深圳人認為,這些創業者的成功“是深圳的驕傲”。

  深圳人同時也了解成功創業者曾經的窘迫。中興通訊的侯為貴用“來料加工”攢下的血汗錢“孤注一擲”起家、騰訊的馬化騰一度因養不起而打算賣掉兩隻“QQ小企鵝”、“隨身碟之父”鄧國順參加“高交會”卻交不起展位費……一位網民説,自己的一票“既為他們今天的輝煌,更為他們昨天的艱辛,因為只有艱辛才能帶來輝煌”。

  創新就是深圳的城市DNA

  在參加投票的深圳市民眼裏,“創新度”是一個分量頗重的標準,因為“深圳的輝煌和創業者的成功都離不開創新”。

  飽受“代理”窩囊氣的任正非、侯為貴,以專利打造出通信製造業的“中華雙雄”;握有電池核心技術的王傳福,一步就與世界汽車巨頭站到了同一起跑線;鄧國順用“隨身碟”終結了“軟碟”;1985年,拿到大宗土地的華僑城沒去趕“開發區”的時髦,卻憑著“想像+創造”,在寸草不生的深圳灣灘塗建起今天的中國第一“旅遊城”……

  “中國航太員戴的中國手錶”,飛亞達讓世界知道航太表不再是瑞士“一枝獨秀”;邁瑞在紐約上市,“用美國資本收購美國企業”……不僅是技術,深圳人把創新滲透到企業的各個環節。

  1995年,“三來一補”在國內“遍地開花”,深圳卻以高新技術取代“三來一補”;當“文化的出路”眾説紛紜,2003年,深圳斷然將文化作為“立市之業”。高交會、文博會,被稱為深圳的決策者兩大創新之舉。

  政府機構實行大系統管理體制、公開選拔高層級政府官員、成立嘗試“一級政府、三級管理”的新區……不僅是經濟,深圳的決策者將創新的觸角伸向了更多領域。

  創業者在創新、決策者在創新、普通市民在創新。大芬村民通過租房,竟然將小小的“城中村”變成“中國油畫第一村”,大芬畫工用999幅油畫拼繪的“大芬麗莎”,代表深圳微笑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案例實踐區。

  “第一個30年,深圳的崛起靠創新,又一個30年,深圳的發展更得靠創新”,一位投票的網民寫道:創新就是深圳的城市DNA。

  普通勞動者書寫的傳奇

  看著候選特區30年重大事件和傑出人物簡介,招工、加班……那一幕幕又在當年的玩具車縫工鄭艷萍眼前浮現。

  1982年,深圳最早的港商獨資企業凱達玩具廠招工,鄭艷萍等幾百名年輕姑娘分別從韶關、汕頭等地來到蛇口,成為中國第一代打工妹。

  勞務市場、勞務仲介、勞務交流,1989年的百萬民工“南下潮”,更是讓深圳成為外來工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1992年,25歲的梅縣打工妹安子以她8年的深圳打工經歷,寫下了中國第一部打工紀實小説《青春驛站》。

  幾乎與鄭艷萍來蛇口同時,1983年秋,100多軍列載著2萬名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隨後集體轉業、“下海”謀生。在特區30年傑出人物的候選名單中,53歲的“電焊狀元”靳傳勇就是其中普通一兵。

  風餐露宿,積水解渴,“下海”的基建工程兵建成了深圳第一幢高層建築、第一條幹線道路、第一批商品住宅、第一片工業小區……

  1984年,深圳市委大院門前為深圳的拓荒者立起“孺子牛”銅雕,2008年,寶安建起“中國勞務工博物館”。2007年,鄭艷萍等凱達姐妹登門探視袁庚,這位90歲的老人突然取下帽子、向第一代打工妹們深深地鞠躬:“我要向你們鞠躬!”

  和鄭艷萍、靳傳勇一樣,深圳許多老一代建設者和外來工都忘不了這30年:“我們改變了深圳、深圳也改變了我們。”

  在深圳大學副教授肖俊看來,特區30年的許多大事都離不開這些普通勞動者,他們創造了“3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書寫了“30年巨變”的深圳傳奇,他們還將續寫新的深圳故事。

  展示特區人的精神標高

  在深圳的許多地方、場合,往往都能見到許多身穿“紅馬甲”的深圳義工。

  1989年,深圳創立中國內地首個義工團體深圳義工聯合會。“有困難找義工”成為深圳最溫暖的口號,“有時間做義工”成為深圳人的時尚。

  目前,深圳已有註冊義工超過18萬人。

  178名貧困山區娃的“深圳爸爸”,“扶貧濟困”累計捐款300多萬元、去世後用眼角膜讓6人重見光明的“義工歌手”叢飛;身患血友病、輪椅代步、輸血維生,帶領1000多名殘疾人就業的深圳殘友公司“無股份董事長”鄭衛寧;15年為社會義務服務3萬小時的“愛心一族”協會會長、退休女工曾柳英;深圳首位無償獻血超過100次、發展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1萬多人的深圳紅十字會無償獻血志願者服務隊分隊長高敏;給予眾多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的深圳義工聯關愛探訪組組長高正榮;資助259名貧困生重返校園,帶領全體員工加入“愛心一族”、為社會義務服務11年的“義工港商”承明……這些特區30年傑出人物的候選者都是“深圳義工”。

  中英街上年過七旬的“活雷鋒”陳觀玉、“一心為民的好醫生”郭春園、為勞務工追討工資數千萬元的“模範人大代表”吳立民、群眾“100%滿意”的“人民好警察”黃聯明、背著婆婆打工的“當代孝媳”李傳梅……許多投票者説,他們都夠格當選“傑出和優秀人物”。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韓樹林説,在關注大事、精英的同時不能忘記平凡事、普通人,“這些普通人用不平凡的精神,向全國詮釋了深圳的核心價值觀、展示了特區人的精神標高”。( 胡 謀 )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