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深圳是我第二個家

時間:2010-08-30 09:56   來源:新華網

圖為孫啟烈

  圖為孫啟烈

  30年前,中國政府宣佈成立深圳特區,這消息對於當時初出茅廬的香港商人孫啟烈來説,並非一件震撼的大事,他也不知道這個“特區”究竟有多特別。直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他開始在深圳設廠,並在那裏迎來了生意上的黃金時期,這一陌生之地才漸漸成為他的“另一個家”。

  “對於我這個港商來説,當時只是知道多一條消息而已,特區可以幫到我們什麼,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我們是完全不了解的。”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他在1980年聽到中央要在深圳成立特區時的反應。

  早在1979年,繼承父親衣缽從事廚具行業的孫啟烈已進入內地發展,主要在南海區、廣州、東莞等地辦廠,以解決他們在香港工廠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他説,在最初期,大部分港商抱著回饋家鄉的心態把生意帶到內地,熱門地點包括珠海、南海區、廣州等,到深圳去的少之又少。

  “當時率先進去的企業都是抱著觀望的態度。”孫啟烈表示,初為特區的深圳,實際上還是鄉鎮,他形容港商在深圳發展初期是“摸著石頭過河”。

  雖然對深圳的發展前景仍有很多疑問,然而深圳的地理優勢和寬闊的自主度卻吸引了孫啟烈。1988年,他正式在深圳辦廠,做來料加工。

  “去東莞石龍花的時間很長,去深圳呢,可以每天往返,這樣就覺得很幸福啊!”孫啟烈表示,剛到深圳發展時,覺得一切都很原始,但也正因為處於起步階段,深圳到處展露出勃勃的朝氣。

  “不像在東莞,在深圳我們可以自己拿主意,最重要的是自主,自己聘工人,自己發工資。”孫啟烈説,當時在深圳有相當大的優惠程度和自主度,有關報批手續和環節都可以縮減,現在看起來這些措施都是十分超前的。
 
借著深圳特區帶來的機遇,孫啟烈在深圳的業務經歷了十年黃金期,一個起初只有幾十人的廠子,規模逐漸擴大,營業額由最初的一兩百萬港元,增加至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兩億港元。

  最初在深圳辦廠並不容易,正如孫啟烈説,有了自主權,很多事情都能辦,但由於對深圳各方面的認識不深,辦起事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他在早期投入很多時間在深圳。

  “早期我花很多時間在深圳,大約70%以上的時間都在那裏。”他表示,廠房開設初期,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加上他曾擔任過深圳市政協常委,並且活躍于當地各個社團,從而建立起密切的人際關係。

  孫啟烈説,他們整個企業的運作一直在完善中,當中雖然有一些碰釘子的地方,但總是收穫大於付出。

  “真的很幸運,我們趕得上改革開放這個熱潮,我們有參與也有付出,同時有更高的收穫,更高的回報,我自己對深圳的感情就很深厚。”他説:“深圳是我另外一個家,也是我另外一個發源地。”

  當初的陌生與觀望,換成了今天的一份深厚的感情,孫啟烈的深圳廠房也隨著經濟環境有所變化,由原本單純的來料加工不斷升級轉型,提高了外包水準。

  “生産部門、接訂單的部門、營業部門、行政管理等,都在深圳的寫字樓裏。”他説,隨著香港作為內地和海外間的轉机角色有所減退,他們一大塊業務已從香港搬到深圳。

  展望未來,孫啟烈認為,深圳需要走向國際化,“以前有國家政策傾斜,你是特區,人家不是特區,但現在深圳特區已經不‘特’了”,為了避免被其他城市趕上,深圳必須更加國際化,這才是深圳的出路。(張雅詩 蘇曉)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