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袁庚:蛇口驚雷

時間:2010-08-30 09:26   來源:新華網廣東頻道

  要講述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不能不説到"蛇口工業開發區"這個"試管嬰兒"的誕生,不能不提到精心培育這個"試管嬰兒"的香港招商局,不能不提到招商局"臨危受命"的領軍人物袁庚。袁庚的"改革現場"展示了中國改革初期的驚心動魄。

  告狀信不斷,改革的心依然

  1978年12月初,袁庚向葉飛呈報招商局發展計劃,提出在廣東設後勤基地。為了了解袁庚計劃是否可行,招商局能不能發展,葉飛迅速派出一個四人工作組趕赴香港招商局進行調查。組長王大勇,是個局級幹部,辦事異常慎重。副組長孫紹先,基建司工程師。這個小組對外名義是技術交流小組,事實上是來秘密調查袁庚和招商局新班子的,與葉飛單線聯繫;之所以如此神秘,是因為關於袁庚的告狀信不斷飛往北京,有人告他經營"獨立王國"、"膽大妄為"、"獨斷專行"等等。告狀信很管用。葉飛愛才惜才,用人原則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是信任袁庚的。但由於"小報告"不斷,何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萬一他有什麼差池呢?

  袁庚真誠地歡迎技術小組抵港,幾天后,請他們在剛買下的新樓附近的海鮮館吃了一頓飯,以盡地主之誼。小組中,有兩個人怕中了袁庚的"糖衣炮彈"不敢去,王大勇與孫紹先因盛情難卻還是去了。席間,王大勇只是點頭,吃飯,不發表任何看法。

  閒談中,孫紹先説起袁庚在外事司那時候的事,對袁庚説:"過去我們出來都是你批的,這次出來不是你批了。"

  袁庚支棱著耳朵聽,對過去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的事並不想多説。

  "聽招商局的人説,你有很多很大膽的想法。"

  這下袁庚來勁了。他説,招商局要發展,首先要發展航運,發展工業。孫紹先認為招商局在香港沒有工業,袁庚説他準備買下友聯船廠,還想在對面劃一塊地方搞個基地,主要是航運的後勤供應,説著掰起指頭數了八大項目。

  "你真開放!"孫紹先由衷地説,"搞得起來嗎?"

  袁庚盯著被煮得通體透紅的盛在盤裏的基圍蝦,表達心中的憂慮:"難説。我可以告訴二位,自我袁庚到達香港之日,也就是告狀信飛到北京之時。我不得不橫著站,瞻前顧後,格外費力。"

  原本也將目光望著盤中蝦的孫紹先,迅速抬起頭來望著袁庚,心裏想:這個搞情報的老傢夥,難道已經知道我們此行的目的了?轉而又想:他不可能知道!

  大約一個月後,孫紹先一個人獨自返回北京,在葉飛的安排下,向黨組彙報了關於招商局新班子的調查情況,主要是兩條:一是招商局可以而且應該發展,發展航運以及與航運有關的工業;二是香港無地可用,只有在廣東發展。

  彙報到這裡,葉飛詢問究竟廣東什麼地方為好,孫紹先回答説,袁庚認為在蛇口或者大鵬灣比較好,已經派人去考察了。葉飛立即委派他先到蛇口去看看,儘快向部裏彙報。

  在"揭發"袁庚的告狀信中,有一封信説他不顧招商局大多數幹部的意見,不在廣州選址而要在寶安他老家搞,是狹隘的地方主義、家鄉觀念。孫紹先清楚,這個所謂"多數"是招商局內大多數來自廣州遠洋公司的幹部。這些同志中有個別人有自己的考慮,反對袁庚在寶安縣選址。

  孫紹先在蛇口鎮老街上碰到梁鴻坤,什麼也沒有説,打個招呼就分手了。蛇口是水上交通的咽喉,孫紹先考察後認為不錯,立即向交通部作了彙報。

  交通部黨組手頭既有袁庚的報告,又有"技術交流小組"的報告,能夠迅速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一向雷厲風行、作風硬朗的葉飛很快簽發了交通部與廣東省的聯合報告,上報給黨中央、國務院。

  為了讓國務院領導同志了解香港招商局建立蛇口工業區的意圖和計劃,爭取國家領導人的支援,交通部黨組決定讓袁庚進京當面彙報。袁庚接到部裏的通知,比預定時間早了一個星期飛赴北京,在述職彙報後,焦慮地等待中央領導的垂詢。

  1979年1月26日,葉飛以急切的心情給李先念副主席去信,請他抽空聽取袁庚彙報並給予指示。葉飛寫道:

  李副主席:去年11月至12月我訪問西歐荷、比、西德三國結束後,回途經過香港,在香港停留了5天,看了一下在香港的招商局所屬單位,並聽取了航委同志彙報,他們的工作正在開展,局面已開始打開,正如您的批示所説的,確實是大有可為,大有希望。袁庚同志(招商局副董事長、港澳工委航委書記)現已由香港回京度春節並彙報招商局工作情況,知道您對香港招商局工作很關心,希望您能抽一個空聽取袁庚同志彙報並給予指示。我經廣州時,已與廣東省委商妥在廣東寶安地區建立一個招商局的工業區,我部已和廣東省革委會聯名寫了一個報告呈國務院,請您審閱,如可行,望即批示,就可以動手去幹了。順致敬禮,並賀春節!

  1979年1月26日,是戊午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二天是除夕。年前年後的日子,中央領導都很忙,袁庚猜測,至少要到十天半個月以後,才可能安排他去彙報。春節三天假期,袁庚與妻兒在西苑南中央調查部住宅樓裏過了一個團圓年。

  春節前後,袁庚接到中調部幾個老同事老上級的電話,他算了算,一共有6個。這6個電話有問候他的,通報各中央機關平反資訊的,告訴他某個方面可能要放開的,也有祝賀他在羊年當"領頭羊"的,讓他感到異常溫暖。

  要了南頭半島南端的蛇口

  按國務院春節放假通知,1月31日,大年初四,結束春節假期,各機關單位上班。就在這天,袁庚接到通知讓他進中南海彙報。

  1979年1月31日上午,袁庚早早來到交通部大樓,將準備好的資料收進一個兩年前從荷蘭鹿特丹買來的灰色文件夾裏,看了看時間,9時整。他內心有點緊張,卻又被渴望所填滿。

  9時30分,一輛交通部的黑色紅旗牌小轎車載著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和袁庚兩人,穿過長安街,向中南海方向飛奔。10時整,袁庚和彭德清一起走進了中南海李先念辦公室。穿越走廊時,袁庚留意到,李先念辦公室門前的一株臘梅樹已含苞吐蕊,空氣中漾起一絲清甜的氣息。在李先念辦公室,李先念正與先到的谷牧談論著什麼,彭、袁二人立即趨前向二位首長拜年。袁庚略顯拘謹。

  李先念首先詢問招商局的情況,袁庚的彙報就從招商局的百年滄桑開始。他説,從1872年12月23日李鴻章向清廷奏呈《試辦招商輪船折》到招商局創辦一批中國近代意義上的工交金融企業,從1950年香港招商局全體員工率在港的13艘船舶起義,到如今全部資産僅剩1.3億元,已到了非變革不能圖生存的地步。袁庚建議,要把香港有利條件如資金、技術和內地條件如土地、勞動力結合起來。

  袁庚從灰色的文件夾拿出一張香港地圖展開來,細心地指著地圖請李先念副主席看,説:"我們想請中央大力支援,在寶安縣的蛇口劃出一塊地段,作為招商局工業區用地。"

  李先念仔細審視著地圖,目光順著袁庚手指的移動,從香港地面移到了西北角上廣東省寶安縣新安地界上,説:"給你一塊地也可以。"當他抬起頭來在身邊尋找什麼的時候,袁庚立即起身,從李先念辦公桌上的筆筒裏抽出一支削好的鉛筆送過去,李先念接過鉛筆在地圖上一劃:"就給你這一塊吧!"

  袁庚緊張而興奮地看著李先念手中的鉛筆,在地圖的左上角,寶安縣南頭半島的根部,用力地畫了兩根線條。啊,好大的一塊地方,足足有30平方公里!

  那一瞬間,他的腦子分裂成兩半:一半在飛速地計算開發那一大片土地所需要的資金,那是天文數字!而高雄、巴丹、裕廊等工業區,面積均為幾平方公里,基礎條件都優於蛇口。一半在盤算著萬一齣現閃失,對整個國家改革開放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最後,他囁嚅著,只要了南頭半島南端的蛇口,面積也有300畝。

  李先念繼續説道:你要賺外匯,要向國家交稅,要和海關、財政、銀行研究一下,不然你這一塊地區搞特殊,他們是要管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袁庚解釋説,《報告》中關於免稅進出口問題是根據國務院頒發的《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試行辦法》第四條規定而提出來的,現在只要中央點個頭,在《報告》上面簽個字,這塊地皮的價值就大大提高了。

  李先念説:剩下的就是要繳稅的問題。廣東拿了百分之三十,其實就是繳稅。

  李先念翻閱著交通部與廣東省的《報告》,問谷牧道:對招商局這個報告你看怎麼辦?

  谷牧説:你批原則同意,我去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好了。

  這時,李先念爽快地表態:"好。我批。"説著,他用袁庚原先遞給他的鉛筆在《報告》上做出批示:

  擬同意。請谷牧同志召集有關同志議一下,就照此辦理。

  經濟特區正式宣告誕生

  向中央領導彙報標誌著袁庚進入了一個嶄新世界。11時50分,回程的車上,袁庚一直看著李先念劃過的那張地圖,原先勾勒出南頭半島的鉛筆印已經用橡皮擦擦淺了一些,但仍可清晰地看出"圈地"的痕跡。而重新在蛇口南部所劃的粗短線條,就像決戰時的總攻命令,非常激動人心。袁庚的心情既驚喜又愉快。車窗外,冬日的陽光正釅。

  彭德清副部長也很興奮。不過,這位原則性很強的老領導還是嚴厲地批評了袁庚:"你剛才主動把鉛筆遞給首長,你這不是逼首長表態嗎?你怎麼能這樣做?"

  袁庚原本想解釋,作為偵察兵,當時他看出了首長意圖是在找鉛筆,那麼,他就應該主動為首長辦好。但是,已經用不著解釋了,他只對彭德清笑了笑,一句話也沒有説。

  讓袁庚心情激蕩的是,就在他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從1978年10月中旬到1979年2月中下旬),將"蛇口工業開發區"從構想到籌建的各項準備基本就緒的時候,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開放的春潮開始從南海之濱聚集力量,洶湧澎湃地衝擊著閉關守舊的中國。

  1979年初,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提出,要利用臨近港澳的有利條件,在廣東搞一個出口加工區。袁庚欣喜地獲悉,1月23日,廣東省委決定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成立深圳市委,張勳甫為書記,方苞為副書記。3月初,國務院批復同意寶安縣改為深圳市。4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廣東省提出將"深圳、珠海和汕頭劃為對外加工貿易區"的提議,有一位領導憂心忡忡。他擔心國門一旦打開,萬惡的資本主義會如洪水猛獸般涌進來。

  但是,廣東省的建議得到了鄧小平的贊成和支援。就在廣東提出建議的當天下午,鄧小平即與習仲勳等談話,高瞻遠矚地指出:"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過去陜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了這一重大議題,形成了《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會後,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帶領工作組在廣東、福建調研,推動兩省制定"試辦出口特區"方案。1980年3月,谷牧赴廣東主持會議,與廣東、福建兩省負責人具體落實特區建設方案。這次會議,將"出口特區"更名為"經濟特區"。

  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正式宣告誕生。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從"文革"進入"改革",一字之差,天壤之別。袁庚多次談到,這一個字的變化,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一字之變,説明我們的黨真正成熟了,促成中國當代歷史的偉大轉折。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