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熊建明:敢為天下先的企業家

時間:2010-08-30 09:19   來源:深圳特區報

  

  熊建明

  1991年,當熊建明放棄蛇口管理局的“鐵飯碗”,用四處籌措來的3萬塊錢創業時,壓根沒想到自己創辦的方大,有朝一日能摘得“建設創新型國家傑出企業”、“最具影響力的深圳知名品牌”、“亞太地區100家最佳管理公司”(《亞洲金融》雜誌)等榮譽。

  “我很榮幸,方大從蛇口誕生到今天在全國的大發展,都遇到了特區建設的黃金時代,應該説沒有深圳經濟特區的創業土壤和環境,就沒有方大的今天。”熊建明接受記者採訪時剖析自己的創業歷程。

  從副處級幹部到小老闆

  1980年,熊建明畢業于江西工學院(南昌大學前身)工民建專業,分配到江西機械設計院工作,“官”至副處級。上世紀80年代末,成立將近10年的深圳經濟特區赴南昌招賢,31歲的熊建明被推薦,隨後南下深圳,而立之年展開新的人生旅途。在深圳的3年,熊建明任職蛇口管理局主任工程師,負責蛇口建設管理。

  1991年,熊建明在蛇口龍電公司擔任常務副總經理職務,但痛感創新意識與企業風格格格不入,於是辭職下海,拿著自籌的3萬元創辦了深圳蛇口方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攻建築新材料。工科出身的熊建明是典型的知識創業。他手上有6項發明專利,在彩板幕墻和新型彩板門窗産品的製造技術及生産工藝上擁有技術優勢。然而,單單依靠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不能創造財富的。在蛇口後海村的草創年代,熊建明每天都感到生存的艱難:手上沒錢、公司缺人、管理缺經驗。沒有訂單的日子,不管風吹日曬,都要與員工一起四處推銷自己,每次都要説得口乾舌燥,客戶也未必放心。這樣的苦日子熬了兩年,直到一家外資企業辦公樓項目交給他做。這第一口飯被熊建明仔仔細細咀嚼了一番,把大樓幕墻鋪得板板整整。國家級鑒定順利過關後,方大跌跌撞撞的日子才算到了頭。

  上世紀90年代初,內地對彩板幕墻還很陌生。熊建明出於對市場前景的信心,決定集中公司全部力量研發新産品。很快,他的市場洞察力得到印證,彩板幕墻問世不久即獲得市場熱捧,並被建設部、科技部等認定作為國家小康工程計劃推廣。

  1994年,熊建明已經將方大帶進國內行業龍頭地位,資産總額、銷售額年增100%。昔日的小老闆成了業內“一哥”。

  借力資本市場實現華麗轉身

  企業越做越大,熊建明口袋裏的錢也越來越不夠用。找銀行貸款吧,方大的民營企業身份很難説動行長們。到股市融資吧,方大不是國有企業。熊建明為方大上市融資的事傷透腦筋。好在當時深圳經濟特區的領導體會到創業企業的艱辛,在多方努力下利用特區立法權,以批准方大發行B股的方式,曲線上市融資。1995年11月,方大B股登陸深交所,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1996年4月,方大A股又在業界率先於深交所隆重上市。借助資本的力量,方大如虎添翼,進入業績高速成長的快車道,創造了年增長率翻倍的奇跡。

  2001年,熊建明再次成為資本市場名人。通過在方大集團實施管理層收購(MBO),熊建明開啟了內地上市公司産權改革的嘗試,並以“方大模式”之名,入圍當年中國十大並購案,被業界奉為MBO成功案例。實施MBO以後,熊建明麾下的方大解決了股權激勵的難題,為企業隨後10年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已實現華麗轉身的熊建明,仍忘不了當年備受冷遇的過程。例如上市主承銷商就換了4家,外資券商嫌方大沒名氣、規模小,一家外資券商代表甚至讓他苦等良久後,拒絕了方大的請求。熊建明説:“從創業到做大,我們沒少受人家的白眼,但憑著執著的信念、不屈不撓的拼搏,我們為特區企業贏得了尊嚴。”

  洛杉磯大停電催生國內LED龍頭企業

  太平洋彼岸突如其來的黑暗,卻在幾年後帶給此岸一片光明。1998年洛杉磯發生的大範圍停電事件,成為熊建明進軍LED産業的導火線。熊建明當時正在美國考察市場,洛杉磯停電時,他發現許多公共場所亮起LED為城市照明。於是,他把目光投入新型節能幕墻和照明領域。在低碳節能幕墻推向市場後不長時間,方大就利用自己在太陽能光伏産業的設計研發優勢,與中科院、南昌大學等機構合作,研究開發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産品延伸至LED行業。

  創業20年,熊建明將方大從當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打造成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從事高技術新材料研究開發和生産經營的企業,他所率先進入的節能幕墻、新建材、地鐵遮罩門和LED産品線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麾下5個子公司全部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每個行業都處於領跑位置,例如節能幕墻擁有100多項專利,佔全國專利總額的2/3,主持行業標準編制;地鐵遮罩門專利佔全國80%,主持編制國家唯一標準,國內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LED專利量佔全國1/3。

  特區企業家的品格

  特區30年見證了一批又一批企業家的成長,他們也因特區得天獨厚的環境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企業家品格。在熊建明身上,我們能夠看到開拓冒險、堅韌不拔、感恩回報的特質。

  從1991年到今天,熊建明選擇的創業方向均屬於新興行業,屬於市場空白,鉅資隨時可能打水漂。不過,熊建明認準了全球範圍的節能低碳大趨勢,敢於投入重金冒險,做行業的開拓者。事實證明,他所選擇的四大行業今天都已經成了朝陽行業,市場前景廣闊。

  就像長子勢必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行業的領跑者勢必要承擔引導和培育市場的責任。熊建明把方大的資源集中投放在核心研發創新而非下游産業鏈上,放棄了極為誘人的短期暴利,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新行業,與方大一起做大市場“蛋糕”。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地鐵遮罩門、幕墻等名稱,過去叫法不一,一般稱為地鐵幕門、帷幕。半導體照明過去被業界稱為固態照明。因為方大較早地介入這些行業,並主持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這些新稱呼後來被固定為專屬名詞。

  承擔社會責任是特區企業家品格的共性。熊建明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做強産業後帶給社會的紅利,例如地鐵遮罩門的研發生産上,方大的産業鏈幾乎全部集中在深圳,帶動了相關的電子元器件、電纜、特種電機等産業的壯大,一年拉動超過百億元的産值,解決了就業、創造了稅收,帶旺了區域經濟。第二層是通過研發創新,提升民族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打破國外企業壟斷,從而整體降低政府採購成本和社會負擔,例如節能幕墻推廣後,國外品牌産品價格直線下降,改變了市場格局,使內地政府和企業分享創新的成果。第三層則是以各種方式投入社會公益活動。從創業到今天,熊建明帶領企業累計投入社會公益方面的資金超過千萬元,履行了企業公民的最基本責任。 記者 王軻真

  人物檔案

  熊建明:“行業領跑者”,是國內專業領域對方大集團的讚譽。它的掌門人,就是熊建明。1991年,34歲的他揣著3萬元創辦方大,闖入新型建材和新型半導體光電材料領域。借助技術創新和資本市場的運作,熊建明建立起一個橫貫國內建築、照明新材料領域四大産業的創新型企業,成為深圳企業家自主創新領跑者,獲得聯合國“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全國科技成果大評選中國愛迪生杯金獎,全國科學技術成果生産力轉化評價獎,建設部科技成果推廣先進工作者,廣東省和深圳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深圳市優秀專家。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