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未來發展將納入包容性增長理念

時間:2010-10-13 16:30   來源:人民網

 

  9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五屆APEC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並致辭。“包容性增長”是胡錦濤致辭中的一個關鍵詞,其內涵包括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等等。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對於大部分人來説,“包容性增長”或許仍較為陌生,但分析人士指出,這一理念或將被納入中國未來發展戰略,在未來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期為這個世界新興大國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最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國際正式場合公開闡述“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中國決策者將更加注重更趨公平、均衡和可持續的發展。

  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中,胡錦濤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這是中國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新的矛盾和挑戰所需要的新理念,也是對中國未來發展明確的方向性描述。”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説。“這一理唸有望被寫入中國的‘十二五’規劃。”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於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將討論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011年至2015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定下基調。

  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人民平均生活水準得到了有效提高。但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其中最主要的是沿海和內陸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

  以城鄉居民收入比為例,數據統計顯示,1978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6,但2009年這一數據攀升至3.33。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説,中國發展到目前階段,各種矛盾和問題突顯,“現在提出包容性增長的概念具有針對性,強調公平、公正以及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間的協調發展,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他認為,從國內來説,包容性增長應是使經濟發展回歸增長本意,即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不是單純追求GDP的增長,而是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並且追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從國際方面來説,一些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政策造成了國際經濟失衡,指責中國的匯率政策,並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其實違反了包容性增長的要義。“包容性增長願景下,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應限制其他國家的發展,先進國家與後起國家之間不應有衝突。各國應加強交流合作、政策協調,促進貿易公平和自由化。”他説。

  分析人士説,中國已意識到過度倚重外需和投資,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他們預測,在未來五年,中國的決策者將會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作為宏觀調控的主線,而包容性增長將作為一重要理念,融入中國發展實踐。

  正如胡錦濤在致辭中提出,實現包容性增長,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這是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需要共同研究和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當前中國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包容性增長具有異曲同工之處,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莊健説,中國過去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不惜一切代價”投入資源能源,片面地強調增長,大量依賴廉價勞動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他指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中,國內消費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難以明顯提高説明收入分配機制中還有問題尚待解決。只有理順收入分配機制,依靠科技進步和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左小蕾認為,“中國要實現包容性增長,重在改革收入分配機制。”經濟的增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使人民生活水準隨經濟增長不斷提高,幸福感不斷增強。

  莊健建議,中國政府不僅應關注收入二次分配機制的調整,還要重視初次分配的公平和效率。提高普通勞動者勞動報酬,限制壟斷行業過高工資,提高國有企業的上繳紅利等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胡錦濤指出,“我們應該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

  他同時強調,要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注重解決教育、勞動就業、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等民生問題,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記者 王亞光 王希)

編輯:鐘寶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