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一直將在南南合作範圍內向經濟困難的友好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作為一項國策和對外工作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大援外投入,創新援外方式,更加關注扶貧和民心項目建設,尤其是我國領導人在國際和多邊場合宣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對外援助舉措,推動援外工作呈現新局面。截至目前,接受我國援助的國家累計達到163個,其中經常接受我國援助的國家有120個左右。
援外工作在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係和經貿合作、為我國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樹立我國良好國際形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突出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成了一大批成套項目,促進了受援國經濟和社會發展。
我國政府幫助受援國建成了2100個與當地人民生産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以及社會公共設施等各個領域。上述項目幫助受援國改善了基礎設施和生産生活環境,促進了當地就業,繁榮了城鄉經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大批項目,如中巴公路、坦讚鐵路、毛里塔尼亞友誼港、埃及國際會議中心、肯亞國際體育中心、馬利糖聯、菲律賓農業示範中心等,一直在當地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通過援助項目,不少國內施工企業得以走出國門,並積累對外施工經驗,為進一步在當地及周邊地區承擔國際承包工程和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技術合作,幫助受援國提高管理和技術水準。
我國在援款項下同受援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累計派出各類技術專家55萬人次。我國在項目建成移交後,根據受援國的要求,派出專家在項目的生産或運營方面進行指導,並就地培訓受援國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保證了項目的正常運作和可持續發展。我國還同受援國在農業生産、傳統手工藝等領域開展廣泛的技術合作,如派出高級農業專家指導農業發展規劃,派出技術專家傳授農業生産經驗並試種、試養、試製新産品,有效地促進了受援國農業生産的發展和技術水準的提高。此外,中方還派出專家,幫助受援國開展專業考察或研究諮詢、地質勘察、經濟區發展規劃等工作,促進了受援國在相關領域的能力建設。
三、提供一般物資,滿足受援國急需。
為幫助受援國對一般物資的需求,我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受援國提供了大批生産、生活物資和設備,如辦公用品、食品、藥品、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這些物資不僅滿足了受援國生産、生活急需,一些設備的提供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産業的發展。如我向菲律賓先後提供了30套集裝箱檢測設備,大大增強了該國海關檢測能力。我向辛巴威、寮國、尚比亞等國提供的支線飛機和運輸機促進了上述國家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我援助的很多物資都是具有我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名優産品或高科技産品,性能優越、品質可靠,價格適中,贏得了受援國的廣泛讚譽,從而帶動了雙邊貿易和企業間合資合作的發展。
四、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促進受援國能力提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國高度重視對發展中國家人才的培訓工作。自建國以來,除提供學歷教育獎學金以外,我還為173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舉辦各類培訓班3100多期,培訓人員10萬餘人,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環保等20多個領域。目前,我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超過1萬名。援外培訓不僅為受援國培養了大批人才,還增進了受訓人員對中國的了解和感情,進一步密切了受援國同我國的友好關係
五、提供優惠貸款,有效擴大援助規模。1995年,我國開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質、含有贈與成份的中長期低息優惠貸款,通過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本金、政府財政貼息的方式,有效擴大了援外資金來源。優惠貸款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對外援助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09年7月底,我國累計向73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優惠貸款,支援各類項目280個,涵蓋工農業、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領域。優惠貸款的提供不僅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了受援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還大大推動了中國企業與受援國之間的互利合作。如我承擔的第一個優惠貸款項目—蘇丹石油開發項目,不僅幫助蘇丹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産業,並成為非洲重要産油國,還大大推動了中國企業在當地開展石油開發、煉油等領域的合資合作。
六、減免受援國對華債務,減輕受援國債務負擔。
我國政府向受援國提供的援款中包括一定比例的無息貸款。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有困難時,我國政府通過雙邊協商一般延長其還款期限,從不對受援國施加還款壓力。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從2000年起,我國政府先後在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4次宣佈免除有關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除2008年9月我國政府新承諾外,前三項免債工作已基本完成。中國的免債舉措受到了國際社會好評,並推動了全球對發展中國家減免債務行動的進展。
七、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幫助受援國減災抗災。
我國的對外援助最初是從對外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開始的。多年來,我國通過多雙邊途徑向遭受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災難的國家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2004年,我國建立援外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近年來,我國政府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積極參與了國際上重大緊急救援行動,累計開展緊急援助60多次,主要有印度洋海嘯、巴基斯坦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菲律賓強颱風、東南亞禽流感、緬甸風災、古巴熱帶風暴、墨西哥甲型流感等。中方根據受災國要求或國際社會呼籲,及時提供緊急救災物資,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現匯資金援助,有效地幫助受援國減輕了災害,受到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歡迎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得到明顯提升。
八、派遣醫療隊,為受援國提供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首支醫療隊,截至目前,共向65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派遣了援外醫療隊,累計派出援外醫務人員約21,000人次,累計診治受援國民眾約2.4億人次。目前共有54支醫療隊共計1300名醫務人員在48個發展中國家工作。中國醫療隊長期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藥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中國醫療專家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不僅技術精湛,而且醫德醫風高尚,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稱讚,累計共有600多名醫療專家獲得所在國總統授勳的榮譽。醫療援助不僅為受援國提供了緊缺的醫療服務,而且傳播了友誼,增進了雙邊友好關係。
九、派遣青年志願者,服務當地民眾。
自2005年以來,我國先後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辛巴威、塞席爾、蓋亞那等10個發展中國家派遣了216名援外青年志願者,開展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體育教學、電腦培訓、國際救援等方面的志願服務。我國開展援外青年志願服務時間雖然不長,但效果很好,受到了受援國的廣泛好評。
我國的對外援助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基本經驗在於:
第一,充分尊重,真誠相助。
我國在提供對外援助時,充分尊重受援國主權和意願,不干涉他國內政,不謀求任何政治特權,真心實意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贏得了受援國的認可和高度評價。
第二,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我國堅持援外事業發展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結合。我國對外援助一般不直接向受援國提供資金,而是根據受援國的需要,主要通過援建項目、提供物資和開展人才培訓等政府間經濟技術合作方式來實施,將我們的力所能及與受援國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
第三,急人所急,雪中送炭。
我國一般根據受援國發展急需,重點援建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性項目,直接促進脫貧減困、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近年來,我國加強了“民生”項目援助力度,重點援建農業示範中心、學校、醫院、瘧疾防治中心並提供抗瘧藥品等,努力擴大援助受益面,幫助受援國人民消除貧困,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
第四,提高能力,授人以漁。
通過廣泛開展技術合作、人才培訓等方式,提供適合受援國需要的實用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受援國加強能力建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第五,平等相待,患難與共。
我國派出的援外專家吃苦耐勞,與受援國政府和人民同甘共苦,贏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信賴,被稱為“友誼的使者”。
我國希望通過提供真誠無私的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中國家建立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團結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長期穩定、全面合作的國家關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我國將逐步增加對經濟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增強其自主發展能力,為在全球範圍內消除貧困,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