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著重從八個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時間:2010-10-18 16:37   來源:《南方日報》

  在“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二年即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任務。三年來,全國各地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至少取得了四個方面的進展:一是加大了産業結構調整力度,經濟結構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二是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經濟發展的科技基礎有所增強;三是加快了中西部開發,全國開始走上區域協調發展的道路;四是繼續擴大內需,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為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長期任務,轉方式將仍然是“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在“十二五”時期,應當著重從以下八個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是從以往過分強調GDP增長向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轉變。GDP是反映社會財富總量的一項綜合指標,應當重視它的增長。但是過去某些時期不惜代價追求GDP增長,為此到處鋪攤子、上項目,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和環境嚴重污染,這顯然與我們的發展目標相去甚遠。“十二五”直至今後任何時期,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建立更加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確保經濟社會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進。

  二是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是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項任務,“十二五”期間應繼續推動這個轉變。要以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為突破口,通過顯著增加農民收入和城鎮低收入人群收入來擴大內需,提高消費的拉動能力,同時保持投資和出口的拉動作用,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基本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格局。

  三是從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經濟增長向依靠三次産業協同帶動轉變。這是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另一項任務,在“十二五”期間應當繼續推進。全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三次産業發展潛力差異較大,但是總的來説都有一定發展潛力。以廣東為例,要全面發展三次産業,儘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現代農業為基礎、三次産業協調發展局面。

  四是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又一項任務。同前兩個轉變相比,這個轉變更為複雜和艱巨,道路也更加漫長。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都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管理創新和組織創新,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繼續發展各種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以及專業技術培訓,調整和改善教育結構,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在優化物質資源配置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五是從資源一次性、單一性利用為主向迴圈利用、綜合利用為主轉變。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全國資源一次性和單一性利用為主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十二五”時期要更加重視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繼續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推行清潔生産和節能減排,建立包含社會和企業多層次的資源回收利用網路,力爭水資源、生物資源和金屬資源基本實現迴圈利用和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比重明顯上升,其他資源的迴圈利用和綜合利用水準不斷提高。

  六是從區域經濟同構化向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展轉變。十一五”期間編制了全國和地方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十二五”時期應當付諸實施,力爭按照主體功能區來組織經濟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七是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轉變。“十一五”時期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還需要很長時間,“十二五”時期應當繼續做好“三農”工作,堅持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政策,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八是從非均衡開放向均衡開放轉變。過去我國的對外開放帶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強調出口創匯,追求貿易順差;“請進來”腿長,“走出去”腿短;沿海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內地不同區域開放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今後全國從總體上應當轉向均衡開放,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力求保持進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縮小不同區域開放水準差距。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全面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作者係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