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將以善待民生載入史冊

時間:2010-10-13 15:46   來源:半月談

  編者按: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最近開展的專家問卷調查顯示,79.10%的專家認為“十一五”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56.78%的專家認為在局部領域有所突破。

  “十一五”時期,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地實施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投資消費增長趨於協調,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進展,反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效果,單項改革有明顯突破。特別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時期被譽為“民生五年”。

 

  

  資料圖片:海寧市在街頭連線市民,開展關注改善民生“熱點面對面”活動。 海寧日報記者 王超英攝

 

  9月11日,醫務人員在寧夏銀川市安東小區的陽光幼兒園為小朋友接種麻疹疫苗。 新華社記者 覃海石 攝

  新農村建設讓農民喜獲“豐收”

  2010年既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5週年。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在“少取、多予”政策指引下,我國農村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農村面貌大為改善、群眾收入持續增加、社會保障日益健全,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群眾越來越多地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