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十二五”規劃的四個“大方向”

時間:2010-10-13 16:46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和指標確立,應當“好”字當頭促發展,重速度更要重品質。

  今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後一年,也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以“轉變發展方式”統籌“十二五”編制的關鍵一年。為此,記者近期調研採訪了國內多位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主管官員和權威學者,傾聽他們對編制“十二五”規劃的期望和建議,對“十二五”規劃進行前瞻性的探討。

  理性確定經濟增速

  山東經濟學院教授李新運承擔完成了國家發改委“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課題——《我國“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定量測算》。他説,經濟增長速度是“十二五”規劃的核心指標,但確定“十二五”經濟增速,“需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行性、趨勢性、必要性等方面進行分析。”

  “經濟增長的連續性保證了合理增速。”李新運分析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平均增速為9.8%。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十一五”前4年我國GDP平均增長10.7%。雖然2008年和2009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但隨著國家4萬億元投資和擴大內需政策效應的顯現,2010年GDP增速會有明顯回升。他的分析結論是,“十二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確定為9%左右較為合適。

  “能源環境的可承受力決定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應適度控制經濟增速。”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何建坤分析説,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目前我國每年30億噸原煤的開採量,已達到開採極限。按照8%的適度經濟增長速度,到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耗量將達到60億噸標準煤。如果保持10%以上經濟增速,資源和環境的代價都太大,“建議‘十二五’年均經濟增速控制在8%左右。”

  不過,保持就業穩定對經濟增速也提出了客觀要求。我國現階段社會事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做基礎,而就業問題事關民生之本和社會穩定。據專家測算,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就業人口超過1000萬,只有經濟增速達到8%左右,全年通過經濟增長才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新增就業崗位。

  無論從什麼角度分析,受訪專家都表示,“十二五”規劃應當理性對待增長速度。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當前阻礙科學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地方政府根深蒂固的“GDP情結”,“國家規劃目標幾乎成為各省市增長目標的底線。”他舉例,“十一五”規劃各地區制定的GDP增長率平均值為10.1%,大大超出全國GDP增長率7.5%,而且層層加碼,地市級平均值達到13.1%,縣級平均值達到14.2%。“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表明,地方經濟發展仍是“GDP挂帥”的思路。

  因此,胡鞍鋼強調,“‘十二五’規劃制定經濟增速目標,應吸取前幾個五年規劃的經驗和教訓,防止掉入‘低品質高增長模式’,即片面追求GDP規模擴張、數量驅動,盲目攀比高指標、高速度,而忽視提高增長品質和降低發展成本,導致經濟結構調整滯後,投資消費比例失衡,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壓力加大,宏觀經濟大起大落。”

  “在轉變産業結構方面,應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放在更為優先的位置。”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告訴本刊記者,2009年我國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2.6%,與發達國家70%左右的平均水準相比,服務業所佔比重偏低。與此同時,應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通過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建議採取有效措施,“十二五”期間把居民消費率從目前的35%提高到50%。

  “這就要求,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梅松、山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魯仁等專家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應大力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高技術産業,大力發展資訊、生物、新材料、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