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前瞻之一:“十一五”傳給“十二五”什麼樣的接力棒?

時間:2010-10-13 16:41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編者按] 準確地判斷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的進程,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向,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始終是中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任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面對“十二五”的到來,為更好地把握未來,需要對包括“十一五”在內的迄今為止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進程,做出分析和判斷,探討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著力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人民網邀請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的教授們,就“十二五”規劃可能涉及的相關熱點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農民市場化的出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進工業化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區域協調發展等專題,談談他們的看法,以供讀者參考。

  如果説,從“一五”計劃開始實施工業化戰略,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是一場拼體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賽,那麼“十二五”時期無疑是最關鍵的一段賽程。把握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在討論“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冷靜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規劃是我國第一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之前是發展計劃),它順應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斐然,幾乎所有的指標和目標都順利實現,在22個主要定量指標中,“國內生産總值”、“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等15個指標屬於“超額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別是黨和國家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在社會保障建設、公共醫療事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但是在創造輝煌的同時,我們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面臨的巨大挑戰。

  問題一:經濟高速增長,但經濟結構失衡

  2006年--2009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10.7%,大大高於“十一五”規劃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國已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所要求的經濟增長目標。國際上熱議的“中國奇跡”、“中國模式”的核心內容不外乎是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驚訝與讚嘆。正如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説的:“世界上還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規模而又持久的經濟增長。”但是,正如一輛高速行進的列車,我們最大的隱憂和擔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現翻車的危險。而這種隱憂和擔心主要來自結構的失衡。首先是供給結構問題突出,特別是一、二、三産業比例不協調。 農業基礎較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其次,需求結構問題突出,投資消費關係不協調。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導致消費低迷,內需嚴重不足。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失衡。經濟社會發展在空間上的不平衡,使邊疆穩定、社會和諧受到了嚴峻挑戰。

  問題二:蛋糕做大了,但蛋糕的分配存在不公平

  2009年,我國每人平均GDP突破3600美元,已處於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臨界線。正如一些學者所分析的,我國經濟屬於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在偏好“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的問題也逐漸凸顯。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準,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近幾年,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分配關係呈現較為明顯的失衡狀況,勞動報酬增長速度長期低於GDP增長速度,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擴大的趨勢。

  世界上一些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由於收入分配差距大、城市化以大規模貧民窟為代價、社會矛盾突出等問題,導致了這些國家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我們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成功實現轉型。因此,“十二五”規劃的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重點任務。

  問題三:完成了工業産品的數量積累,但國際競爭力不強

  “十一五”期間,我國形成了龐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工業化主要産品産量居世界前列。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15個大類名列前三。2008年高技術製造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電腦、行動通訊手機、抗生素、疫苗等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國工業産品的競爭力不強特別是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我國成為工業強國。目前,我國製造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上基本處於價值鏈的低端。我國製造業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另外,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中國製造業在品質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2009年我國R&D(研究與開發)佔GDP的比重1.52%,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家平均達2.29%。科技進步貢獻率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科技成果轉化率比發達國家低50-60個百分點。

  問題四: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務領域發展滯後

  “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問題。涉及民生的2個約束性指標,即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目前都已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在預期性指標中,由於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較好的經濟增長,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008年已實現或接近實現預定目標。

  但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投入明顯偏低,導致公共服務發展滯後,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2008年中國醫療衛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為4.4%,社保與就業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為10.9%,此兩項合計佔比為15.3%,比每人平均GDP3000-6000美元階段國家平均31.4%的水準,低了16.1個百分點。

編輯:鐘寶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