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到十七屆五中全會

時間:2010-10-13 17:46   來源:新華網

  在這個喜獲豐收的金秋十月,我們將迎來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今年是衝刺“十一五”、謀劃“十二五”的承接之年。從黨的十六屆五中會到十七屆五中全會的五年間,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銳意進取、戮力同心,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展望未來五年,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為標誌,中國共産黨將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整裝待發、啟程遠航,站在歷史的新高度為中國長遠發展繪就新藍圖。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替點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將掀開嶄新一頁。

  關鍵時期攻堅時期戰略機遇期——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這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承上啟下、與時俱進的歷史方位所在

  “170米”——10月12日3時,三峽水庫水位突破這個數字,標誌著175米蓄水位進入“5米倒計時”階段。“本月底前,三峽工程將在‘十一五’期間如期完成175米最終水位蓄水,迎來首次‘成人禮’。”國務院三峽辦主任聶衛國説。就在五年前,聶衛國參加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並列席了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見證了“十一五”規劃的誕生過程,對這份規劃有著深厚感情。

  “‘十一五’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為未來五年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聶衛國説。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回首“十一五”,我們經受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也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和喜悅——

  我們奪取了抗擊汶川、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鬥爭的重大勝利,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新的成就。

  一個社會的前行,一個國家的發展,總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時空方位上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意義——

  人們記得——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為中華民族復興設計了“三步走”戰略,提出“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

  人們記得——跨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流年似水,歲月如歌。當時間的鐘擺指向“十二五”,我們面臨的任務更加緊迫艱巨。

  從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完成這個目標,目前已經“賽程過半”。“‘中後程’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説,“‘十二五’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後程’,是承上啟下地解決關鍵性問題、作出決定性貢獻的重要時段。‘十二五’規劃重要性由此凸顯。”

  只爭朝夕,時不我待。中國共産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距黨的十六大確定到2020年使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還剩下10年;距建黨100週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間還剩下11年;距新中國成立100週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不到40年……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洪向華認為,“‘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能不能抓住新機遇、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發展,對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力挽狂瀾,中流擊水。中國共産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正處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發展為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我國實體經濟帶來強烈衝擊。“表面上看,國際金融危機是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其實是對我們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經歷過國際金融危機“洗禮”的廣東金方藥業公司董事長劉宗傑深有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目前,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投資仍然起著主導作用,消費並未充分啟動,擴大外需的挑戰越來越複雜。”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李鵬認為,“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當下最為緊迫的任務。”

  運籌帷幄,乘勢而進。中國共産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黨的十六大全面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環境作出的重大判斷。實踐證明,這一判斷充滿遠見卓識。

  看國內,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前兩步目標,正在向第三步目標闊步前進。2006年至2009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10.7%,高於“十一五”規劃所要求的7.5%。這為我們繼續前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世界,多極化趨勢增強,全球化深入發展。當代中國前途命運同世界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正如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教授保利諾所説:“只要看看中國佔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就能明白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性,同時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對中國來説也是重要的。”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面對的最大機遇和挑戰,在國際上主要是“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在國內主要是“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解決這兩個方面帶來的新課題和新矛盾,是‘十二五’要過好的兩個重要關口。”中央黨校副研究員鄭權認為。

  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航船繼續劈波斬浪,人們對未來中國發展充滿信心。

編輯:鐘寶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