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關鍵詞前瞻

時間:2010-10-15 12:26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者按:在“十一五”的最後時間裏,如何謀劃未來已經成為中國近期的關鍵任務。在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主導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策略的“十二五”規劃將得以定調。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概念也逐漸浮出水面,比如包容性增長,這一新概念將對未來5年、甚至更遠的發展産生深刻影響。

  經濟發展首重社會基礎

  關鍵詞:包容

  “包容性增長”,這個不為公眾熟悉的詞彙出自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致辭。胡錦濤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是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需要共同研究和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莊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是2007年由亞洲開發銀行首先提出,同時也是國際組織此10年間逐漸完善的一個概念。他説:“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是基於中國加入WTO以後,經濟增長迅猛的事實。”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本次重提“包容性增長”帶有一定的前瞻性含義。他説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對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的一個大的判斷。

  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向媒體大膽預言説,“十二五”規劃中肯定會明確提出包容性增長,今後這個概念也將越來越普及並被人們接受。“‘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是要加強社會建設,所謂‘包容性增長’就是要注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我覺得肯定會寫入的。”

  結構調整首調政府職能

  關鍵詞:調整

  中國對於調整經濟結構的需求已由來已久。有專家表示,儘管中國以改革開放為窗口成功進入GDP增長的快速上升通道,但是若從結構優化的發展品質角度進行考量,中國經濟並不樂觀。目前研究者的普遍觀點認為,中國GDP構成狀況嚴重畸形。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中,固定資産投資比重畸高、外貿出口依賴程度過重、居民消費需求長期受抑的狀況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變。

  自198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經濟結構調整”後,其後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對此給予了關注,但真正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尤其是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更是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了今後經濟發展的主線。楊宜勇認為,經濟結構的調整不能僅僅拘泥于産業的發展,要解決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特別是要轉變政府職能。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現在最新的表述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集中在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城鄉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開發的空間結構等方面。經濟結構調整從大的範圍來講也應該包括産業結構,但經濟結構的調整不應該拘泥于産業的發展。

  內外壓力倒逼發展轉型

  關鍵詞:轉變

  楊宜勇在對“十二五”進行前瞻性分析時認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已被提進議事日程且非常緊迫。“這有內部的壓力,也有外部的壓力,內因是主要的。”

  “十一五”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便被列入目標,但完成情況並不理想。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日前撰文指出,“前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就提出轉變增長方式的目標,但是直到蘇聯解體這個目標也沒有實現。我們‘九五’計劃也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主要的目標,但是實際上收效甚微。‘十一五’第一年降耗和排污這兩項約束性指標都沒有能夠完成,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預警信號。我們一定要防止‘十一五’重蹈覆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部分之一便是節能減排,但步伐慢了,不利於能耗下降;步伐快了,有些地方甚至拉閘限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9月29日就表示,為了防止“鞭打快牛”,“十二五”節能減排的指標將以2005年,而不是2010年的數據為基數,爭取指標分配更科學、合理。解振華還表示,“十一五”指標分配有些問題。有關部門準備在“十二五”期間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發展水準和技術上的能力,進一步完善“十二五”能源強度指標的分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