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前瞻之三:“十二五”時期推進我國工業化的關節點

時間:2010-10-13 17:02   來源:人民網

  準確地判斷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的進程,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向,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始終是中國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任務。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面對“十二五”的到來,為更好地把握未來,需要對包括“十一五”在內的迄今為止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進程,做出分析和判斷,探討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著力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人民網邀請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的教授們,就“十二五”規劃可能涉及的相關熱點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農民市場化的出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進工業化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區域協調發展等專題,談談他們的看法,以供讀者參考。

  據預測,2020年前後,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因此,“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工業化推進的關鍵時期,推進工業化的任務是如何從一個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但是由於資源環境的壓力,推進工業化仍然面臨嚴峻挑戰,需要在技術創新、結構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下功夫。

  “十一五”結束時,中國工業化進入中期向後期的過渡階段。也就是説,現階段我國整體上已經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一方面,我國形成了龐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工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絕對主體地位。工業總量規模不斷壯大,我國工業品産量居世界前列。我國已經成為工業對外貿易大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占絕大部分,工業化主要産品産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中國工業增加值率不高,工業品國際競爭力不強。我國工業增加值率(增加值佔總産值比例)僅為26.5%,而發達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等先進國家超過了40%。由此可以判斷,“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工業化推進的關鍵時期,這就意味著:其一,基本完成了工業數量擴張的任務後,實現工業品質提升,成為世界製造業強國是這個階段工業化的核心任務。其二,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提升製造業水準、推進城市化和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的主要途徑,需要快速發展。

  (一)快速推進工業化面臨資源的壓力

  從“十五”時期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就面臨著能源和其他重要資源的約束。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國正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是資源需求量上升最快的時期。第二,13億人進入工業化中後期所消耗的資源,即使是使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其規模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我國的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許多方面浪費驚人。第四,我國在許多資源稟賦上處於劣勢,每人平均擁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準。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新增量的多數依賴進口已成定局。這樣無疑加大了我國在資源問題上的壓力。

  (二)環境約束增強

  一方面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排放相應增加,2009年,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佔全社會的84.3%和34.4%。;另一方面,人民收入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使環境正在成為體現生活品質的一種産品,人們對環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金融危機爆發後,西方國家紛紛倡導發展低碳經濟,把轉變能源消費模式為主的經濟模式視為“新的工業革命”。面對全球低碳經濟轉型的背景,我國推進工業化面臨空前的環境挑戰。可以説,工業是中國推進節能減排、實現節能目標的主攻領域。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