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十二五”: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時間:2010-10-15 10:28   來源:新華網

  “十二五”是一個歷史新時期的開始。新起點、新環境、新挑戰,中國經濟將朝哪個方向發展,值得思量。資料圖片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五年一規劃,是新中國特有的經濟安排與時間節律。當60年的風雨剛剛飄過,中國經濟也將步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時期。這是一個新甲子的起點。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重大變化,面臨的挑戰不僅有深化改革問題、有急迫的經濟轉型問題,更大更複雜的挑戰,也許來自人文層面的要求。

  説“十二五”是新甲子的起點,不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一個歷史新進程的開始。也就是隨著每人平均GDP超過3000美元,並以更大的基數向5000至8000美元水準提升,中國社會將步入又一個快速升級階段。這種升級不僅有消費形態上的變化,有經濟運作方式的調整,更重要的是,一個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社會的形成。

  所以“十二五”的意義非同以往,“十二五”的規劃特別重要。

  非同以往,一是在經濟發展中,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保護環境,避免野蠻開發、掠奪式增長,將是從“十二五”開始,在經濟規劃中繞不過去的問題;二是在社會發展中,如何協調人與人的關係、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關係,改變公平與效率失衡的局面,尊重他人,注重公德,維護社會和諧、心靈和諧,也是一個需要正面回答的問題。因此,“十二五”規劃作為一個歷史新進程的起點,它的重要性就在這裡。

  而一項規劃是否切實可行,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對歷史與現實的認識、對未來的預判是否準確。環顧內外部形勢,“十二五”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環境,都在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從“十二五”開始的中國社會,將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從國際方面看,在上個世紀的一百年中,國際社會遭遇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漫長的東西方冷戰。這是一種以古典的對抗性思維為特徵的國際競爭。而在經濟上,與之相對應的是,資源的全球性掠奪、核能與IT技術的研發,以及迅速從軍事工業向民用商業的轉化,整個世界因此而飛速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民以艱苦卓絕的姿態站了起來,極不容易。

  現在,當IT技術引領的世界經濟增長早已步入衰減期,全球經濟需要有新的增長點來促發新一輪增長時,以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為出發點的綠色經濟,正在以全球性對話與協作的方式躍躍欲試。與之相伴的是,國際社會試圖通過再平衡的方式,消解由IT技術誘發而來的經濟與金融泡沫,使失衡多年的世界經濟重新步入相對均衡的運作軌道。因此,國際政治經濟關係,正在由傳統的硬性對抗轉變為柔性化的軟實力競爭。在此過程中,中國將處在什麼位置呢?

  從國內情況看,經過前30年的摸索和後30年的非均衡發展,中國經濟從幾度瀕危,到持續高速發展,有了極大跨越。不僅在總量上,而且在結構上都出現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從經濟層面看,中國社會已經基本完成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經濟也迅速全面地融入了世界經濟,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經濟的國際化進程早已不可逆轉。

  但是在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在不同領域、不同地區開展的各種改革探索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問題。比如,在應對國內外不同需求的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等方面,在投資、消費、進出口結構,以及國民收入一、二次分配等方面,特別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不同社會階層的財富差距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已經到了需要用系統性措施加以治理的關鍵時刻。全面的結構調整與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需要從經濟的體表深入到人文層面,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有力推進。零敲碎打顯然不能解決問題。

  也就是説,“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以往相比,無論在難度上,還是在性質上,都有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大背景下,需要以平衡內外需供求結構為突破口,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問題、金融問題,處理好內外需關係;另一方面,在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要逐步有效地化解各種影響全局的結構性矛盾。這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從過去的非均衡發展,逐步向均衡增長轉變;最大的挑戰是,來自來經濟活動的人文考量,而不是某個局部的問題。

  由此觀察,“十二五”是一個歷史新時期的開始。新起點、新環境、新挑戰,中國經濟將朝哪個方向發展,值得思量。(亞夫)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