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五中全會的“亮點”真正亮起來!

時間:2010-10-20 15:54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發佈後,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在第一時間接受中國共産黨新聞網記者採訪時指出,五中全會《公報》中體現出來最大的特色是務實,少了抽象概念的表述,多了具體可操作的舉措。他認為,《公報》中傳遞出的一個信號就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將在未來五年的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強,各領域改革有望得到更加協調和統一的推進。(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五中全會勝利閉幕後,“改善民生”、“風險決策”、“綜合改革”和“包容性增長”等一些新鮮詞,剎那間在媒體亮了起來,熱了起來。這不僅説明五中全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脈象”摸得很準,同時,對未來五年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開出了上乘“良方”。如何讓五中全會的“亮點” 真正“不走樣”的亮起來?就看與坊間百姓“打交道”的組織者、推動者和落實者了。

  近年來,中央有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經常見諸報端。可對不少農民來説,光靠大眾媒體宣傳還不夠。説到底,媒體也沒有什麼出奇制勝的招數,靠的是基層黨組織、各級政府和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一些領導幹部的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和耐心細緻的“軟”工夫。有時候一些領導幹部們説了兩句話,聽起來樸實而且受用:一是“好政策一定要落實好”,二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所以,對於好政策、新政策,不能只依賴於大眾媒體的傳播宣傳,還需要基層組織用政策諮詢日、資訊交流欄等各種“小眾媒體”進行宣傳,及時解答農民遇到的問題,讓農民對新政策心中有底。

  中央政策在貫徹落實中的“梗阻”現象,是長期以來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梗阻”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故意“截留”使其走樣的,有生搬硬套難以與具體現實接軌的,從而折射出少數幹部執政理念和政績觀上的誤區:只對上面負責,不管群眾利益;只顧追求顯績,不管長遠發展。其結果,是搞出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工程、項目等,一些官員有了向上級報喜報捷的“資本”,卻讓老百姓承受著難言的苦果,甚至給當地發展留下無窮後患。

  莫讓“亮點”遮了眼,要聽民聲最真處。其實,這次五中全會的亮點到基層能不能亮起來,説到底還是一個政績評價和考核的問題,需要從制度和實施上來一個正本清源。一方面,要深入實際,考察幹部所做的工作是否真的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真的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另一方面,要深入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問一問坊間百姓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老百姓心中的那桿秤,稱的不僅是“亮點”的真假和成色,而且也能稱出幹部為民執政的分量。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是否閃閃發亮,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並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這三把尺子檢驗,才能真正稱得上亮起來!

  各地能否把十七屆五中全會政策措施和精神真正落實到位,保證不“縮水”,不是一件簡單事情。它要求我們的每一位領導幹部既要認真“吃透”五中全會和《公報》精神,又要具備扎紮實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熱忱和勁頭。不懂政策措施,就談不上落實到位;不情係民眾,難免就會在新的困難和矛盾面前打“退堂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