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公報在各地幹部群眾中反響熱烈

時間:2010-10-20 15: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高度關注。各地幹部群眾踴躍收聽收看全會公報,學習、領會、暢談、熱議。大家一致認為,即將收官的“十一五”,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面對即將啟程的“十二五”,中國共産黨將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邁出新的步伐,站在歷史的新高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各地幹部群眾結合各地實際和自身體會,盛讚“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天津市河北區區委書記薛新立説,“十一五”期間是我國處在深刻變革和我黨推進深化改革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時期:一是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深入貫徹落實。二是積極應對世界範圍內的金融危機及其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使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實現快速增長的“中國奇跡”。三是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為今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新華中學教師馬海英説,“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西部教育發展的重視和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在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免費教育之後,今年又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高中生實施資助,這確保了更多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周蔓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余前廣、三年前從英國康橋大學學成回國在中關村創業的杜進平等,都對“十一五”期間中國的發展變化深有感觸。他們認為,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上的表現,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産黨的執政成就,而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自主創新的重視,則體現了執政黨的高瞻遠矚。

  各地幹部群眾認為,十七屆五中全會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式、發展路徑、發展目標進行了戰略性規劃和部署,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當前我國正處於重大歷史轉折時期,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的戰略目標,對“十二五”改革提出了新的現實要求。

  湖北省安陸市棠棣鎮李園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啟明説,十七屆五中全會為我國勾畫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和民生等方面的發展路徑與藍圖,國家在收入分配、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將出臺更多關乎民眾福祉的好政策,農民今後的生活將更加富足美好。

  五中全會提出,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引起廣大幹部群眾的共鳴。

  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説,“十二五”處於承前啟後的階段,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這個契機推動“調結構、上水準”。我們要用好世博會的重要契機,加快推動科教興國、自主創新,注重搶佔“低碳經濟”的國際高地。

  山東省沂源縣南麻鎮黨委書記沈照生説,面對“十二五”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將結合地方實際,堅定不移地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工作主線,不斷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增創新優勢。

  全會強調,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廣大幹部群眾認為,這適應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了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改革必須要破解的一個命題,也是今後五年貫穿于我國經濟社會全過程和各領域的一條主線。”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范明教授、河北省保定市白溝鎮黨委書記李洪強等認為,在此過程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主攻點,科技進步和創新是重要支撐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重要著力點,改革開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這將是一次全方位發展模式的轉型。

  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一內容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南京市建鄴區南苑街道辦副主任金超認為,十七屆五中全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這對基層黨政組織轉變工作方式、切實服務群眾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基層黨政組織要“眼睛向下”,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規劃建議牽動人心,宏偉藍圖催人奮進。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做了十幾年農村電影放映員的吐爾遜卡迪爾到村裏放電影時告訴當地的鄉親們:“現在中央在召開五中全會,有好多新的政策,都是為咱們老百姓著想的呢!”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