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發展:包容性增長對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

時間:2010-10-15 15:0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前不久,胡錦濤同志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致辭中,首次公開倡導“包容性增長”。從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到如今胡錦濤同志公開倡導,一時間“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包容性增長”含義十分豐富。在新的發展階段,胡錦濤同志公開倡導“包容性增長”,對我國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首都社會建設有其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一、“包容性增長”的由來及其背景

  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是2007年由亞行首先提出來的,也是國際組織近年間逐漸完善的一個概念,是基於中國加入WTO以後,經濟增長迅猛的事實提出來的。據統計,2002年至2007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速高達11.65%,尤其是2004、2005年這一輪增長比較明顯,甚至超過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達了12.7%和14.2%。當時大家都在談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過程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收入分配不公。雖然經濟增長了,但並非所有人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別是貧困人口受益更少。同時,中國GDP如繼續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增長,資源、環境壓力會增大,由增長本身不均衡導致的矛盾也會增多。當時,導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資、出口拉動,消費的比重偏低,在産業方面重工業比重高,服務業比重偏低;經濟和社會相比較,社會領域發展相對差一些,特別是收入分配結構、收入分配狀況、城鄉差距比較大。針對這種不利於長期可持續均衡的增長,2005年由亞行贊助支援,亞行經濟研究局和駐中國代表處聯合開展了“以共用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研究課題,同時邀請林毅夫、樊綱等國內位知名學者參與研究。與此同時,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2007年,由林毅夫主編,莊巨忠、湯敏等學者編寫的《以共用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一書正式出版。該書分析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增長特點,收入差距擴大原因和所帶來問題及挑戰,探討通過實現共用式增長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選擇。這本書英文版當時譯成中文時,使用了“共用式增長”一詞,實際上也有人將其譯成“包容性增長”。業內人士認為,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包容性增長”被逐漸認同的助推器。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