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5月12日消息 臺灣問題專家劉紅教授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説,大陸從來沒有把“臺灣意識”和“臺獨”等同起來,應該非常明確地強調“臺灣意識”和“臺獨”的原則不同,本質不同。儘管有“臺獨”分子在利用“臺灣意識”,利用“臺灣意識”來推進“臺獨”,但是大陸對這一個問題,對他們之間的不同和界限是非常清楚的。
宋楚瑜今天在清華演講中請大陸的鄉親不要把臺灣意識跟“臺獨”劃上等號,“臺獨”是一小部分人狹隘的個人經驗,既丟“根”又拋“本”,所以是根本不對的。一位台灣網網友今天線上請教劉教授,如何看待宋楚瑜先生説的“臺灣意識”。
劉紅教授回答説,大陸從來沒有把“臺灣意識”和“臺獨”等同起來,應該非常明確地強調“臺灣意識”和“臺獨”的原則不同,本質不同,他非常同意台灣網吳彤副總編關於“臺灣意識”的説明,即“臺灣意識”是在長時期的、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認同臺灣人根底的情感,“臺獨”是把臺灣跟大陸割裂的一種企圖。
劉教授指出,我覺得“臺灣意識”是很正常的一種東西,這一次宋楚瑜先生先回了湖南老家——長沙湘潭,湖南人也有湖南意識,他們對湖湘文化非常地推崇。同樣,天津人肯定有天津意識,江蘇人也有江蘇意識。那樣的風俗環境,還有方言,就造成了很正常的一種意識。我想“臺灣意識”的出現,它作為福建對面的一個島群,産生一種想法和意識是很正常的。
但劉教授強調,如果我們先談了一個地方意識産生的普遍性的原因,從矛盾的普遍性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也可以看到“臺灣意識”還是有它的特殊性的。從這種“臺灣意識”的産生,我們可以看到:
首先,臺灣本身是一個移民社會。在最早的時候,臺灣跟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地殼的運動,産生了臺灣海峽,就産生了臺灣,在它們還連在一起的時候,臺灣那裏就有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那裏生活了。400多年前,大量的福建、泉州、漳州,潮州居民移居臺灣,拿我們現在的話,這叫移民社會。我們的祖先,大陸來的移民集中在一起,他們在那裏建設下去,發展起來了,他們肯定會形成自己特有的意識,這是他們的社會性質決定的。
第二,它的特殊的經歷。移民尤其是廣東福建移民到了臺灣以後,他們的創業是非常艱苦的。在大陸的支援下,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到清朝中期的時候,臺灣很快發展起來了。在發展起來以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挑起了甲午戰爭,強迫中國清朝政府割讓臺灣,也就是説臺灣又在外國殖民的統治下痛苦生活了50年。再往前講的話,在它開發的早期,有過荷蘭人的統治38年,有過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地區統治21年,這些外族入侵的歷史也對臺灣意識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説到“臺灣意識”,我們也應該承認另外一個現實,國民黨上層在1949年10月到了臺灣地區以後,他們在政治上,在政策上推行了一些過激的措施,或者説叫歧視,就是在政治上限制了很多臺灣同胞的權益,這樣的話“臺灣意識”就越來越強。“臺灣意識”它的內涵主要是臺灣要發展,臺灣在發展的過程中,臺灣優先,要保證臺灣同胞的利益。這些大陸都是非常同情和非常支援的,這個也算屬於正當的要求,也是臺灣特殊的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到今天以後,産生的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
所以大陸在1979年元旦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以來,推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八項主張”,“四點意見”為核心的對臺方針政策,它的重點就是尊重臺灣同胞的願望,它的核心就是確保最後的和平統一,本身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就是建立在尊重臺灣同胞要發展、要和平、要安定、要發展的民意基礎上的。
當然我們要看到確確實實“臺灣意識”到今天為止已經被“臺獨”分子所利用,這個我們也要看到,李登輝12年和民進黨執政這5年來,他們的很多實質“臺獨”的主張,漸進“臺獨”的主張,包括下一步有人在暗中推動的“法理臺獨”,都是借著“臺灣意識”和“臺灣民意”這個口號推出來的,這個招牌,這個口號推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看到,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來分析和對待“臺灣意識”的話,很容易被“臺獨”分子和“臺獨”勢力所利用。當然了解一點對臺灣同胞來講也放心,儘管有“臺獨”分子在利用“臺灣意識”,利用“臺灣意識”來推進“臺獨”,但是大陸對這一個問題,對他們之間的不同和界限是非常清楚的。(五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