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宋楚瑜率大陸參訪團成員拜謁了中山陵。作為親民黨的主席,祭拜國民黨創始人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既在情理之中,也另有幾番用意。 ■難以割舍的“國民黨情結”
宋楚瑜出身國民黨官宦之家,其父宋達係孫中山先生創立的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生,曾任聯勤副總司令,官居國民黨中將,與蔣經國私交甚篤。宋楚瑜曾擔任蔣經國的英文翻譯兼秘書,深得蔣經國的信賴,從此仕途順暢,36歲即擔任臺灣新聞局局長,之後一路直上,擔任國民黨文工會主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在島內,宋楚瑜因工作作風深受蔣經國影響,曾被形容為“蔣經國第二”。蔣經國去世後,宋楚瑜扶棺痛哭稱,蔣經國親他若“子弟”。宋楚瑜對國民黨主席蔣經國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李登輝繼任國民黨主席之後,宋楚瑜與他也曾一度“情同父子”。但李登輝當選“總統”之後,其“臺獨”用心逐步暴露,在臺灣搞“廢省”,時任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與李的矛盾逐步浮出水面。2000年臺灣大選前,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同時力挺連戰代表國民黨參選,宋、李矛盾激化。
道不同不足與謀。身受蔣家厚愛與影響的宋楚瑜,一方面個人的政治抱負受到打壓,另一方面其正統的國民黨政治理念與李登輝的“臺獨”思想發生不可彌合的分歧。此時的宋楚瑜認為“國民黨已不是原來的國民黨”,李登輝已完全背棄了國民黨的政治理念。1999年宋楚瑜宣布以獨立參選人的身份參加臺灣“總統”選舉,11月16日國民黨考紀會開除宋楚瑜黨籍。2000年3月,因“興票案”參選失敗的宋楚瑜成立親民黨並被推舉為黨主席。
親民黨從成立第一天起,包括宋楚瑜本人就以自己為正統的國民黨繼承者自居。因此,宋楚瑜身上存有濃厚的無法割舍的國民黨情結,其拜謁中山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對國民黨伸出“橄欖枝”爭取“泛藍”的廣泛支持
宋楚瑜拜謁中山陵,在顯示他是國民黨、中山先生的繼承者和追隨者的同時,也顯示出他對目前的國民黨及其領導者不計過去、盡釋前嫌的胸懷。
2000年國民黨參選失敗後,為挽回面臨的分裂局面,開始清算“李登輝路線”,並把李登輝清除出黨。連戰擔任國民黨主席之後,承諾實現“泛藍”的團結。但自親民黨從國民黨中分離出來後,二者時分時合,關係始終非常微妙,即使2004年連、宋搭檔參選,聯手對付民進黨的時候,也若即若離,沒有真正坐到一起。其中既有宋楚瑜與連戰兩人的歷史恩怨,也有在國民黨繼承上的“瑜亮情結”。
但形勢比人強。連戰已決定今年8月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國民黨內部關于黨主席職位之爭初露端倪,“泛藍”面臨重新組合,宋楚瑜及其領導的親民黨主導“泛藍”的機會大增。今年年初,國民黨中常會做出驚人之舉,號召出走黨員重新歸隊,“歸隊案”說得很清楚:“許多國民黨同志因為與前領導人李登輝理念不合而離黨,造成黨的分裂。為促成‘泛藍’大團結,組織發展委員會(即組發會)應該了解,並且主動接觸,爭取若幹重要人士回歸國民黨。”該條款又被臺灣媒體稱為“迎宋條款”。國民黨此時推出新規定,不僅可以讓被開除黨籍的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重回國民黨,他如果辦理重新登記,還可以競選國民黨主席。對此,宋楚瑜盡管反應冷淡,但個中機會自然心知肚明。
宋楚瑜此時緊隨連戰之後拜謁中山陵,除彰顯親民黨一貫的政治追求、對國民黨締造者的尊崇外,其實也是對國民黨伸出“橄欖枝”。壯志未酬的宋楚瑜要在政治生涯的最後關頭拼搏一把,自然需要“泛藍”的認可與支持。
■化解“扁宋會”的負面效應建立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身感“臺獨”動蕩和不安的臺灣民眾終于開始醒悟,在2004年的立法院選舉中將“泛藍”推向多數,民意走勢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作為政治家,宋楚瑜自然明白在臺灣經營政治中適應民意的重要性。但是今年以來,因為“扁宋會”以及“十點共識”,外界對于親民黨的走向產生諸多想象。有“大內高手”之稱的宋楚瑜當然不會逆民意而動———如外界所猜測將親民黨逐步“綠化”。作為島內的第三大黨,需要在國、民、親的三角關係中謀求發展。與國民黨和而不同,與民進黨保持接觸,使親民黨成為島內誰都離不開的政治力量,這才是宋楚瑜的政治智慧。
宋楚瑜從訪問大陸開始就提出認同“一中原則”、支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並在西安、南京等地多次明確提出兩岸都是“中國人”,包括在中山陵演講時的感慨:“讓我們所有兩岸的中國人精誠響應中山先生號召,要喚醒民眾,大家一起共同來努力,完成我們在二十一世紀華夏復興的偉大使命和志願,讓我們的兄弟大家一起共同來打拼。”聲調之高,在近年臺灣政治人物中是少見的。其間雖然意義頗多,但順應求安定、求和平的民意,化解過去一段時間民眾對親民黨因“扁宋會”而產生的曲解無疑是用意之一。
■文/(姚新春 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