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視頻
 劉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重大和基礎課題研究中心主任。發表作品有《民進黨執政狀況研究》、《國民黨在臺50年》、《從"執政"到下野》、《蔣介石大傳》、《蔣經國全傳》等。
宋楚瑜清華演講及本網副總編專訪台灣問題專家視頻、圖文
本網副總編吳彤: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台灣網,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著名的臺灣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的劉紅教授,來就宋楚瑜剛才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接受我們的專訪。同時,我們也開闢了網上的互動,希望大家就有關的問題和大家關心、感興趣的議題通過文字轉發給我們。歡迎劉紅教授,請劉紅教授向大家講幾句話?
劉紅:各位朋友,我也是第一次擔任這個角色,所以不知道回答的大家滿意不滿意,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本網副總編吳彤: 在我們今天專家訪談線上直播的過程當中,新浪網也將進行全程的文字和UC直播。剛才宋楚瑜主席在清華大學進行了演講,我們都看到了,這個演講獲得了熱烈的掌聲。應該説清華大學是中國,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學府,它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就在這個講臺上,剛才宋楚瑜發表講話的講臺上,曾經有多位政壇顯要、學術大師在這上面發表他們的演講。包括我們最近知道的美國總統布希,前總統克林頓,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還有許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今天宋楚瑜先生也站在這個講臺上,來發表他的演講,對我們來説,這也是很恰當的。應該説是完全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這種傳統的禮儀和方式,這個方式我們覺得還是很恰當,很好的。
實際上清華大學本身就“生産”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和大師。在宋楚瑜一行他們踏上大陸開始,就已經無時無刻體現到清華人的無處不在。比如説他剛才在演講當中説到了朱自清,朱自清先生曾寫下了許多著名的散文名篇,是那麼地抒情和難忘。比如,在他遊覽的南京秦淮河,朱自清寫下了他的散文名篇《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他剛離開的南京,朱自清著名的散文《背影》就是在那裏有感而發描述了中華民族父子情深的那樣一種感情;今天他踏上的清華園,在清華園裏面我們知道那裏面有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在開場白之後,請教劉紅教授第一個問題,宋楚瑜在他演講第一部分講到了,臺灣經濟的奇跡,講到了臺灣的經濟建設,我想就這個話題請劉教授為我們談一談臺灣的經濟建設。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劉紅 :應該來講,臺灣在經濟上確實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我們都去過臺灣,那麼我們從飛機以後,以及從北到南在島上的時候,我們感受最深的是臺灣的經濟。可以説臺灣從日本強佔下收回祖國以後,當時的臺灣因為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在撤退前的破壞,臺灣經濟可以説是千瘡百孔,無論是工業、農業要跟它的正常年代比的話,都衰退了很多。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從回歸祖國的那一日起,可以説大陸就開始全力以赴支援臺灣經濟的恢復建設了。當然我們知道,臺灣經濟在那幾年的恢復過程中,正好碰上了大陸的內戰,到1949年10月以後,國民黨上層一批經濟要員到了臺灣,這時候又給臺灣經濟帶來了困難,原來600萬人口的臺灣地區,現在增加了200萬人口。在當時臺灣處於經濟危機的情況下,臺灣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現在進入了經濟的起飛階段,我們談臺灣問題,要談臺灣經濟起飛的原因:
一個是國民黨上層集團到臺灣的時候,把當時他們所控制和掌握的,儲備的黃金、銀元和美鈔都搬到了臺灣,並把在大陸能夠拿到的各種戰略物資、生産物資、生活資料都搬到了臺灣。當時有人回憶,他們是一斤麵粉、一紙張都要運走,就在上海戰役的時候,蔣軍指揮之下運走的物資應該有1500船,他在大陸最後運走的黃金、白銀、美鈔和各種物資,應該説是他經濟起飛的一個物質基礎。 第二,國民黨上層在去臺灣的時候,在帶走的200多萬人中間,有30萬人才,各種各樣的人才,包括高級知識分子,包括很多技術工人,包括很多工商業者。臺灣他們現在也講,不能小看過去那一批工商業者,因為他們去了臺灣以後,只要有資金有市場他們馬上就能生産。我們要看到,帶去的人才對臺灣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説到人才,還要特別點一下,當時去了60萬的軍事人員,這60萬的軍事人員就成了當時臺灣國民黨經濟建設的主力。別看他們是軍人出身,年齡大了就退伍了,他們在國民黨方面的組織之下,從事最艱苦的基礎建設,一直到現在還發揮著的巨大作用,對臺灣影響很大的。臺灣穿越大山小山的6條橫貫公路,都是這些退伍老兵建的,這是人才。
第三個應該要看到,臺灣經濟之所以這麼快發展,是因為有美國的援助,美國從50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1969年,每年都有固定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這個應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起來的重要的外援之一。
第四個我們應該看到這是兩岸同胞的創造性的勞動。一個是國民黨上層集團從大陸帶去的200多萬各種各樣的人才,另外還有在島內的當時600多萬的勞動者。他們共同以他們的智慧,創造性的勞動,創造了臺灣經濟。
我覺得要談臺灣經濟發展的原因的話,恐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説在臺灣,國民黨方面到臺灣的前40年間,他們為臺灣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條正確的政策,可以説他們從政治上、政策上給臺灣經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保證。
我們看在這前40年間,臺灣經濟決策失誤的很少,從最早的經濟恢復,慢慢的來料加工,大進大出,然後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整個決策過程失誤的很少。我看臺灣經濟的發展起碼有這幾點原因。 再講到臺灣經濟,它在這幾個基礎上發展比較快,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也就是説到蔣經國先生病故,1988年的時候,臺灣的每人平均國民産值超過了1000美元。我要解釋兩點,第一點就在李登輝的12年,臺灣的經濟繼續保持上升的狀態,但是我們要看到當時的李登輝,他們把主要的決策精力放在搞“臺獨”、放在挑釁兩岸關係和惡化兩岸關係上,可以説在李登輝的後期,在政治為經濟服務上,在保證臺灣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上面,要跟前面蔣家父子的40年來比的話,這個差距就很大了。 最近5年,前3年進入衰退階段,近兩年臺灣經濟在低速緩慢恢復階段。這兩年來,臺灣當局推行的執政路線,他們推行的經濟政策、福利政策,大陸政策都沒有為臺灣經濟提供一個必要的基礎。可以説,就這幾年來講,臺灣的經濟,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是屬於很好的階段。
本網副總編吳彤:劉教授果然是名不虛傳,對臺灣經濟的了解,包括這些數據的來龍去脈都掌握的非常清楚,讓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我再補充兩點,第一,臺灣當初實際上它經濟發展的黃金的階段是在蔣經國先生的領導之下,然後又抓住了世界産品的換代的趨勢,本身是一個海島型的經濟,既沒有資源,又沒有能源,就搞外向型的經濟,搞了大量的來料出口加工,在那幾年當中,他的經濟甚至達到了百分之十幾的增長,成為了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順便我再説一句,當蔣經國領導的臺灣人民正在用中國人的那種拼搏精神發奮圖強拼經濟的時候,“臺獨”分子在搞什麼呢?他們搞“黨外運動”,製造島內不安定等等,實際上,當時對臺灣的經濟實際上起到了一點不安定的作用。這是要説明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覺得必須説明,臺灣經濟奇跡的産生,歸根結底是臺灣兩千多萬人民用自己的親情勞動和自己的智慧去打拼換來的。而對於臺灣經濟的發展和臺灣經濟的成功,我們大陸的同胞同樣感到非常的驕傲和自豪,因為他們也是中國人,他們的成績也是中國的成績,他們也會感到驕傲,就像上海的經濟一樣,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驕傲。
網友:您如何看待宋楚瑜先生説的“臺灣意識”?
本網副總編吳彤 : 我説一下宋楚瑜先生講的這個“臺灣意識”,他説不要把“臺灣意識”和“臺獨”劃上等號,“臺灣意識”是在長時期的,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認同臺灣人根底的情感,“臺獨”是把臺灣跟大陸割裂的一種企圖。請劉教授談談看法。
劉紅 :大陸從來沒有把“臺灣意識”和“臺獨”等同起來,應該非常明確地強調“臺灣意識”和“臺獨”的原則不同,本質不同,我非常同意宋楚瑜先生和剛才吳總編,關於“臺灣意識”的説明。 我覺得“臺灣意識”是很正常的一種東西,這一次宋楚瑜先生先回了湖南老家——長沙湘潭,才來的北京,他回湖南的時候,我也去了湖南衛視,湖南也有湖南意識,他們對湖湘文化非常地推崇。我不知道吳總編貴府是哪兒?
本網副總編吳彤 : 天津。
劉紅: 你回到天津肯定有天津意識,我老家是江蘇,我回到江蘇也是,那樣的風俗環境,還有方言,就造成了很正常的一種意識。我想“臺灣意識”它出現,它作為福建對面的一個島群的話,産生一種想法和意識是很正常的。
如果我們先談了一個地方意識産生的普遍性的原因,從矛盾的普遍性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也可以看到“臺灣意識”還是有它的特殊性的。從這種“臺灣意識”的産生,我們可以看到: 首先,臺灣本身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看,在最早的時候,臺灣當然跟大陸是連在一起的。最近有關部門要推出一個共同的家園,關於臺灣問題的一個圖片展覽,裏面有一幅圖片非常好,就講了兩岸之間的地理位置的變遷,一看這個圖片就非常地清楚,什麼時候臺灣和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地殼的運動,臺灣海峽産生了就産生了臺灣,在它還連在一起的時候,那裏就有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那裏生活了。那麼這400多年前,大量的福建、泉州和漳州,廣東的潮州,福建和廣東這三個州的民眾他們大量地移居臺灣,拿我們現在的話,這叫移民社會。事實上臺灣今天的民眾,分成四大塊叫外省、閩南、客家、高山族或者是“原住民”的。當兩岸連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大陸來的移民集中在一起,他們在那裏建設下去,發展起來了,他們肯定會形成自己特有的意識,這是他們的社會性質決定的。
第二,它的特殊的經歷。移民,尤其是廣東、福建移民到了臺灣以後,他們的創業是非常艱苦的。在大陸的支援下,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到清朝中期的時候,臺灣很快發展起來了。在發展起來以後,我們知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一直對中國臺灣有侵略的野心,所以他們挑起了甲午戰爭,通過戰爭強迫中國清朝政府割讓臺灣,也就是説臺灣又在外國殖民的統治下痛苦生活了50年。再往前講的話,在它開發的早期,有過荷蘭人的統治38年,有過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地區統治21年,這些外族入侵的歷史也對臺灣意識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説到“臺灣意識”,我們也應該承認另外一個現實,確實是國民黨上層在1949年10月到了臺灣地區以後,他們在政治上,在政策上推行了一些過激的措施,或者説拿這個話來講,叫歧視,就是在政治上限制了很多臺灣同胞的權益,這樣的話“臺灣意識”就越來越強。“臺灣意識”它的內涵主要是臺灣要發展,臺灣在發展的過程中,臺灣優先,要保證臺灣同胞的利益。這些大陸都是非常同情和非常支援的,這個也算屬於正當的要求,也是臺灣特殊的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到今天以後,産生的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 所以大陸在1979年元旦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以來,推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八項主張”,“四點意見”為核心的對臺方針政策,它的重點就是尊重臺灣同胞的願望,它的核心就是確保最後的和平統一,本身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就是建立在尊重臺灣同胞要發展、要和平、要安定、要發展的民意基礎上的。 當然我們要看到確確實實臺灣意識到今天為止已經被“臺獨”分子所利用,這個我們也要看到,李登輝12年和民進黨執政這5年來,他們的很多實質“臺獨”的主張,漸進“臺獨”的主張,包括下一步有人在暗中推動的“法理臺獨”,都是借著“臺灣意識”和“臺灣民意”這個口號推出來的,這個招牌,這個口號推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看到,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來分析和對待“臺灣意識”的話,很容易被“臺獨”分子和“臺獨”勢力所利用。當然了解一點對臺灣同胞來講也放心,儘管有“臺獨”分子在利用“臺灣意識”,利用“臺灣意識”來推進“臺獨”,但是大陸對這一個問題,對他們之間的不同和界限是非常清楚的。
我們看這一次連戰和宋楚瑜先生來以後,他們都在一些場合強調了一個“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不同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他們兩位先生在觀點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是很準確的。那麼大陸也是在這樣做的,從來就沒有把“臺灣意識”和“臺獨”劃上等號,對它們的本質、原則區別一直是非常清晰的。正是因為考慮到了“臺灣意識”的存在,正是因為考慮到“臺灣意識”跟“臺獨”的不同。所以你看從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推出的對臺政策來看的話,非常明確,就是要保護臺灣同胞的利益,要保持兩岸的共同發展。就像胡錦濤總書記講的,只要有利於臺灣同胞的,只要有利於兩岸交流的,只要有利於臺海和兩岸地區和平和統一的大陸都願意去做,這一點就把“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之間的不同清清楚楚劃分出來了。 本網副總編吳彤 : 我在實際交往當中,在和臺灣民眾的實際交往當中,我曾經接觸過一部分臺灣的“原住民”同胞,他們的“臺灣意識”很強烈,但他們的這種意識不能和“臺獨”劃等號,是完全不可以的。劉教授剛才講到了這些年來臺灣的“臺獨”分子利用“臺灣意識”,利用這個本土意識來對抗中華民族的意識,來對抗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然後挑撥族群,造成了島內動蕩不安,這也是島內的“臺獨”勢力得以延續的這麼一個原因。應該説連宋兩位主席他們都有“臺灣意識”,他們同時到大陸來尋根,他們在皇帝陵前,在千年的古柏前證明了都是炎黃子孫,這並不排斥他們具有“臺灣意識”。因此我們説在“臺灣意識”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是能夠把它辨別得很清楚。宋楚瑜先生講到的這個我們覺得也是很正確的。 網友:談談兩岸清華大學近些年的交往?
本網副總編吳彤 : 在這裡我做一個簡單的説明,在臺灣的新竹也有一個“清華大學”,名字完全一樣,這個“清華大學”就是我們劉教授剛才講的,當年蔣介石從大陸帶一批人過去,其中有30萬知識分子和一些工商界的精英,帶過去的教育精英,他們就在臺灣重建了新竹的“清華大學”。 劉紅 : 應該説就是清華大學的人。
本網副總編吳彤 : 對,這些年來他們進行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和來往,比如説在清華大學經營和管理學院每年都有來自新竹清華和臺灣中山大學的知名人士來往、講學和開展研究。比如説臺灣有一位大學教授,還利用學術的休假期間到清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在2002年9月,清華大學的經濟管理學院與新竹清華的科技管理學院簽署了交流合作協議書,打開了兩個學院合作的局面。另外90年代舉行了兩岸三地管理教育討論會,2004年舉行的才智未來兩岸三地臺灣經濟和兩岸經濟發展論壇,都在臺灣産生了很好的影響。清華大學法學院還成功地舉辦了兩岸的模擬友誼賽等等。
臺灣清華大學前任的校長也以臺灣清華校友理事長的身份在2000年4月下旬回到北京參加了清華大學90週年的校慶活動,這個事情很有意義,是兩岸的清華大學第一次共同舉辦校慶活動。其實合作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再講一個趣事,臺灣有一個清華,大陸有一個清華,在美國一位學術界的學生就發生了這麼一個趣事,他錯把寫給臺灣的一位教授的信寄到了北京的清華,通過這件事情,外國人對中國有兩個清華大學搞不清楚,從一個側面説明瞭兩岸的清華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實際上是一家人。兩岸的清華實際上也是海峽兩岸教育界的一種縮影。 網友:宋楚瑜在演講當中講到,“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同時也講了“臺獨”並不是親民黨和臺灣應該有的選項。這個請劉教授談談看法?
劉紅 : 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個説的是“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我們看“臺獨”,應該來講,它也算歷史悠久,在臺灣(上個世紀)回歸祖國的時候,就開始在一批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慫恿之下起來了。“臺獨”在臺灣問題出現的前40年裏面,一直處於非法狀態,主要活動地點一開始(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是在日本,後來就向美國和歐洲蔓延。
那麼在上個世紀90年代李登輝開始在臺灣地區執政以後,他是慫恿和扶持“臺獨”。李登輝12年應該説是“臺獨”急劇蔓延的時期,“臺獨”從違法變成了合法,李登輝一方面直接扶持“臺獨”力量,另一方面又利用它控制著權利,極力打擊和反對“臺獨”的力量。所以説在“臺獨”和反“臺獨”的力量對比就發生了變化。我們知道到2000年3月18號選舉的時候,李登輝一方面把反對“臺獨”的國民黨這一邊變成了製造動蕩、製造分裂,使得國民黨一分為二。另一方面由暗中資助陳水扁。在這種不正常力量的對比下,在2000年3月18號,堅持“臺獨”黨綱的民進黨上臺,“臺獨”經過幾十年蔓延之後,變成了臺灣的執政勢力。 但是我們要看到,“臺獨”在臺灣地區的執政並沒有給臺灣帶來任何好處,或者説這4年多的執政更加證明了“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首先我們看,這5年來,“臺獨”民進黨方面,在李登輝和臺聯黨這些極端“臺獨”勢力的支援下,堅持“臺獨”挂帥,堅持“臺獨”意識自治,惡化兩岸關係,引起了島內社會、經濟、民心的混亂,島內政爭不斷,使得島內缺少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和穩定的條件。可以説這5年來“臺獨”的執政給臺灣社會和臺灣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這是執政的現實。“臺獨”執政以後,具體的執政成果説明,“臺獨”就等於是動亂,“臺獨”等於就是死路一條。
第二,“臺獨”你要搞下去和走下去的話,是在製造更大的危害。我們説你先是全面利用行政權力全面推進“臺獨”,漸進“臺獨”。我們知道從2003年5月20號以後(“臺獨”勢力)又提出了“公投臺獨”,接下來在法理“臺獨”上走得越來越快,把主要執政的重點放到了如何落實“一邊一國論”上面,這樣的話,事實上就是在製造要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重大事變,這就意味著戰爭——“臺獨”就是戰爭,分裂沒有穩定。所以你“臺獨”勢力,“臺獨”分子,你如果按照你的“臺獨”時間表走下去的話,實質上就是把整個臺灣社會推向災難之中。當然了你這樣走下去的話,你“臺獨”肯定是死路一條,給臺灣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
所以無論是從它的歷史發展過程看,還是同它的執政以來的執政具體的實踐成果看,還是從“臺獨”下一步分裂中國的目標看,對它來講都是走不通的一條死路。
我覺得連戰先生和宋楚瑜先生事實上都對“臺獨”是一條死路提出了嚴正的警告,他們這種警告事實上也是根據兩岸關係的現狀,兩岸實力的對比,尤其是島內的民意的呼聲,島內的主流民意提出來的。可以説是比較務實和積極的分析和看待兩岸關係,和島內政局的結果。
至於宋楚瑜先生講,親民黨從來沒有把“臺獨”作為他們自己的政治上的選項,沒有作為他們政治上奮鬥的目標。我覺得這一點親民黨是做的不錯的,可以説這四年多來,泛藍軍包括國民黨、親民黨還有新黨,特別是更廣大的反對“臺獨”的民眾,他們一直是堅持在反對“臺獨”的第一線。
如果説親民黨的話,親民黨4年多來,積極支援也配合了泛藍軍的反對“臺獨”的任何一場戰役,可以説這4年多來,只要“臺獨”分子提出什麼“臺獨”主張的話,只要有什麼“臺獨”行為的話,親民黨和國民黨,和臺灣的絕大多數都能站出來披露、批判和鬥爭。
本網副總編吳彤 : 我們認為這是親民黨可以和中國共産黨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昨天我們注意到,胡錦濤總書記在莫斯科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因為他在莫斯科出席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的同時還關注著親民黨代表團來大陸訪問。他提到了一個是贊成一個中國,認同“92共識”,反對“臺獨”,這三點就是親民黨能夠和中國共産黨進行交流的基礎。那麼就是説贊成什麼,認同什麼,反對什麼,這事實上也是黨內政黨的一個試金石,在這些問題上是含糊不得的,我們也看到了親民黨從成立以來,在這些問題上立場堅定,態度鮮明,確實是一個島內反“臺獨”的堅定的政黨。
現在我們在進行視頻UC直播和文字直播的過程中,有很多網友都紛紛向我們提出了問題,這些問題用一句BBS上常用的話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網友:我們是不是可以提一些今天演講之外的問題?
本網副總編吳彤 : 我在這裡抱歉向大家説一下,最好不要離演講很遠,本來時間有限,提的問題有限,如果你提了與今天問題很遠的問題,就使得今天的訪談不是太集中了,大家提的問題儘量不要離宋楚瑜先生演講的問題太遠。 下一個問題,宋楚瑜先生在剛才講的了這麼一段話,兩岸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找出雙方最大的公約數,我相信我們有智慧找出兩岸最大的公約數。他後面又沒有講説公約數是什麼,現在我想請教劉紅教授,您認為兩岸最大的公約數是什麼呢? 劉紅 : 我覺得我們先講兩岸關係,今天一些主要的問題,然後我們來看如何解決主要的,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應該説就是基礎,解決主要問題的途徑和基礎應該就是最大的公約數。 應該説兩岸關係從目前來看,一個就是它出現了兩種方向,一個就是政治上這種僵局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從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以後,兩岸關係處在交流和交往的階段,兩岸關係發展很快,特別是到1992年11月,當時海峽兩岸形成了“92共識”,所以兩岸之間的尤其海協和海基會的對話,就有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礎,所以兩岸之間的對話一直在正常的進行;那麼到1995年6月,李登輝到美國活動,公開挑釁、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以後,兩岸關係就進入了政治僵局,到今天一直沒有緩解。 所以今天第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緩解兩岸關係的政治僵局,江澤民主席的八項主張裏面提出的,應該就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也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兩個四點談話裏面一直強調要增加政治互信,恢復兩岸政治協商,這是從政治上來看。
第二從交流上來看,儘管目前交流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無論是從數字上來看,幅度上來看,領域來看,都已經到了很高的層次了,現在的任務就是如何把兩岸交流、交往,建立一個穩定的機制,克服現在交流、交往中,比如説有人設置人為的障礙,政治上的障礙進行限制,有些沒有開放,有些政治交流和交往還是片面的這些,比如説“兩岸三通”還沒有通,這個交流交往要上一個臺階。 看今天的兩岸關係,事實上是兩種歧視,一種是政治僵局需要緩解,一個是兩岸交流需要提高層次。就這兩個問題來講的話,我們説這一次宋楚瑜先生和中國共産黨胡錦濤總書記的會談有什麼成果的話,肯定就這些問題要有具體的成果,我們就以中國共産黨總書記和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他們的“新聞公報”來講的話,事實上主要內容都是圍繞這兩個內容來展開的,一個是如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儘早在“92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的談判;一個是重點是建立兩岸的合作機制。
我們看“新聞公報”的三個共識,五個工作都是圍繞這兩個機制展開的,這兩個機制的重點,或者説吳總編提出的最大公約數,就是“92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兩岸要恢復談判,要建立和平機制和穩定發展的政治架構,需要在“92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的政治談判。所以我説“92共識”應該是吳總編提出的,宋楚瑜先生提到的什麼是最大公約數,這個是最大公約數,兩岸的事務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只要能夠做到承認“92共識”,承認兩岸事務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我想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包括大家提出連戰先生來了,宋楚瑜先生來了,後面誰誰來,誰誰都可以來,只要在“92共識”,實際上就在兩岸公約的最大數,找到公約數以後,兩岸關係哪個黨都可以來,和平統一都可以實現。
本網副總編吳彤 : 講的非常好,我覺得兩岸最大的公約數只能是“92共識”和一個中國的原則。這個共識和公約數,以前是不成問題的,只不過這些年,曾經受到了臺灣當局的某些人和一些“臺獨”勢力的激烈反對。但是這個公約數如同宋楚瑜所講的它是一個數學上的一個定理的話,並不因為某些人他們的反對就可以進行改變,公約數永遠就是公約數。
網友:這次宋先生來大陸,給臺灣當局和臺灣人民有什麼大的影響呢?
劉紅 : 這個問題就是如何看待這一次兩岸的政黨交流的問題,或者説這一次兩岸政黨的交流會給兩岸帶來什麼樣影響的問題。
這一次宋楚瑜先生緊跟著連戰先生來大陸,給臺灣當局和臺灣人民有很多的啟迪,給兩岸關係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首先一個,實質上我覺得這一次兩撥政黨交流的高潮:宋楚瑜先生明天和胡錦濤總書記的會談,以及在4月29號胡錦濤總書記和連戰先生的會談,這兩次會談最重要的基礎,就是雙方重新再次肯定“92共識”。也就是説給臺灣當局也好,給臺灣人民也好,給他們的一個重要的啟迪就是“92共識”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的基礎。 我們知道,“92共識”在1992年11月形成以後,那麼在島內有一部分人是在否定,甚至採取了很多極端的言行來進行否定,但是“92共識”是客觀存在。
這一次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的交流,等於就是給臺灣人民和臺灣當局重新再一次肯定了“92共識”,宣傳了“92共識”,落實了“92共識”,也就是給臺灣同胞看到,只要你在“92共識”的基礎上走下去的話,兩岸關係就有前途,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再次肯定了“92共識”的存在和它巨大的政治作用。 第二我覺得這一次政黨交流也向臺灣當局和臺灣民眾提示了一個客觀的現實,就是兩岸交流是大勢所趨,兩岸交流是民意所望。 這個問題本來這26年來,我前面講過兩岸交流發展的很快,可以説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個不同的領域都進行了,但是我們要確實看到,島內一些人,李登輝和臺聯黨一直在製造人為的阻礙,干擾兩岸交流。比如説誰講兩岸交流,誰到大陸來參觀訪問,誰有致力於推動兩岸關係,這批“臺獨”分子就給他們扣上帽子,是“賣臺”,是連共賣臺,充當共黨的工具。現在國民黨和親民黨他們到大陸來進行政黨交流,等於就是在島內創造了一個有利於兩岸交流的氛圍,創造了一個有利於兩岸交流的條件。也就是説今天你還想要用賣臺,還想要用統戰陰謀來阻礙兩岸交流在島內已經沒有市場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事實上這一次兩屆正當交流都是就兩岸關係中現在最迫切的兩大問題,一個是如何建立兩岸和平發展、穩定的政治架構;第二個是如何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都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從我們已經看到的公佈的,中國國民黨主席和中國共産黨總書記會談的公報裏面已經就如何建立這兩大架構提出了三個共識,五項工作。所以我覺得這兩個針對目前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兩大架構的(共識),如果能夠為民進黨當局所接受,如果陳水扁他們能夠在“92共識”基礎上開始啟動跟大陸的政治談判的話,那麼這兩大架構的談判的過程和協商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兩岸關係和兩岸交流的巨大的促進。
本網副總編吳彤 : 劉紅教授剛才講的非常好,由於時間關係,雖然網上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著我們的回答,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再延續了,所以今天我們對劉紅教授的專訪基本上就到這裡了。 前幾天連戰先生在北京大學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今天宋楚瑜先生又在清華大學也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演講是一樣的激情,一樣的精彩,但是我們還有一種期盼,就是期盼有一天,臺灣當局的領導人徹底的放棄“臺獨”,在一中原則和“92共識”的前提下來到祖國大陸進行訪問,他來的話,我們希望他能夠來到清華進行演講,如果那一天能夠到來的話,我們相信清華的同學也一定會給他一樣熱烈的掌聲,我們的網友也一定會在網上附詩發帖,如果那一天來臨的話,我們一定再請劉紅教授來到我們這兒接受專訪。 劉紅 : 很榮幸。
本網副總編吳彤 : 我們一起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來,今天請劉紅教授談宋楚瑜先生的清華演講就到這裡結束了,也謝謝新浪網的技術平臺,現在就到這裡結束,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