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在島內感受連宋大陸行:大陸的熱情感動臺胞

  時間:2005-05-16 16:18    來源:     
 
 

  連日來,島內媒體爭相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連宋大陸行。圖為5月6日臺灣《聯合報》頭版對宋楚瑜訪問大陸的報道。

  應臺北市兩岸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陳德升先生之邀,京滬兩地6位學者前不久赴臺參加學術活動,並與島內主要政黨和普通民眾進行了形式多樣的交流,親身感受到連戰先生訪問大陸在臺灣造成的強烈反響。

  大陸人民的熱情,大大超出臺灣民眾的心理預期

  連戰動身訪問大陸前,主要行程就已公開,島內各界對大陸送什麼禮物的猜測非常多,國民黨及連戰本人在臺灣的人氣也隨之發生顯著變化。對此,某些臺灣人士認為,連戰在大陸期間、特別是在北京大學演講所展示的公關才能“有超水準發揮”,“過去只會念稿子的連戰如今‘練’出來了”。這些都對其形象有加分作用。但我認為,這恐怕不是關鍵因素。連戰大陸行之所以在島內激起強烈反響,還在於如下兩點:一是連戰在大陸期間受到的歡迎方式和接待規格非常高,二是島內政治生態與政治制度不盡相容。

  連戰大陸行最出乎臺灣民眾意料的是,大陸民眾自發形成了大規模熱烈歡迎場面。這讓臺灣民眾真正感受到了大陸人民對他們的骨肉親情。此前,不少島內民眾都認為大陸人對臺灣人“兇巴巴的,好恐怖”。與此同時,不少臺灣同胞都了解國共兩黨的歷史恩怨,因此大陸人民的熱情程度大大超出他們的心理預期,使臺灣當局多年來妖魔化大陸的輿論空間頓時被縮小。臺灣民眾也間接知曉了《反分裂國家法》在大陸確有可靠的民意基礎。

  島內精英對此深有同感,但他們更在意連戰一行受到中國共産黨的高規格接待。這一切都有助於提醒臺灣政界人士,採取什麼樣的兩岸政策才會有效地為自己贏得政治聲譽。

  大陸對臺灣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大

  接踵而來的宋楚瑜大陸之行,繼續強化著對臺灣民意和政壇的衝擊。其影響力之大,遠超過臺灣政治生態所能輕易承受的程度。

  就島內政治生態而言,“本土化意識”仍有一定的市場。一位精明幹練的臺灣養殖場主説:“清朝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對我們連聲招呼都不打,後來日本投降把臺灣還給中國,對我們也沒有打聲招呼。蔣介石到臺灣後,想怎麼搞就怎麼搞。以後的事應該等我們先想好再説。”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兩岸關係上,大陸對臺灣的政治影響力越來越大。島內有識之士深知,大陸政治格局很大,臺灣太小。一位國民黨幹部對我説:“在美國,我們講臺灣的事情要做出很大努力,而大陸的人隨便講個什麼問題,美國人都會豎著耳朵聽。”

  從某種程度來説,臺灣模倣美國政治制度還算有模有樣,但這同時潛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簡單地説,模倣美國政治制度的先決條件是實現族群和諧。做不到這一點,美國人也不惜一戰(典型事例如南北戰爭)。我們知道,美國大選其實並不“大”,兩黨之爭從不涉及國家的根本、族群認同和基本價值觀,只涉及一些具體政策,或墮胎、同性戀之類的邊緣議題。總之都是屬於體制內的爭論,而不是對政治認同本身提出質疑。而在臺灣,情況完全不同。自民進黨上臺以來,臺灣族群進一步撕裂,社會上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引起兩大陣營的嚴重對峙。泛藍和泛綠不僅在一些基本的社會政策上存在分歧,更主要的是,在諸如是否接受一個中國等重大原則問題上也嚴重對立。

  時間有利於我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造訪大陸前,連戰在島內政壇的日子並不好過,他本人主動提出辭去國民黨主席的職務,以示對兩次“大選”失利負責。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其大陸行才被認為是不謀一己、一黨之私利的政治舉動。他的訪問不但提升了國民黨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升了連戰本人今後在臺灣政壇的聲望和影響力。按照臺灣政治選舉制度的運作規律,主要政黨必須向中間路線靠攏才能贏得較多選票。在連戰成功訪問大陸後,泛綠陣營如果被迫向中間路線移動,也將被輿論視作泛藍積極推動的結果。

  縱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當局對直接或間接涉及兩岸關係的問題的反應,“危機促獨”模式清晰可見。臺灣當局通過運用政治手段,強化所謂的“悲情意識”,最終導致島內“臺獨”勢力發展的政治後果,使代表極端“臺獨”分子的“臺灣團結聯盟”居然仍擁有一定的民意支援率。但這種情況在連宋訪問大陸後將有所改變。通過兩位政黨領導人的訪問,島內民眾清楚地認識到臺灣政治前途確有新的前景可供選擇。這不僅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臺獨”勢力的發展,同時也表明大陸在兩岸關係上擁有越來越大的主導權。

  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的兩岸互動仍未達到實質促統的階段,和平統一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只要大陸做好自己的事情,經濟持續增長,政治昌明,時間將有利於我們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作者楊宇立 繫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