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四面楚歌兩面開弓
本週,陳水扁三次出鏡,大曝“猛料”。除了指責國民黨主席連戰“聯共制‘臺’”,“為了反‘臺獨’‘出賣’臺灣”,還批評宋楚瑜在大陸的言行超出了“扁宋會十點共識”,警告宋要“照著約定的走”,並稱宋楚瑜在美國曾與中國大陸官員秘密會見和宋對他承諾“返臺後將護送軍購案過關”的“內幕消息”。最後陳水扁乾脆連“臺獨教父”李登輝也一塊“敲打”:批判李登輝説了不做,變來變去,讓臺灣“永無寧日”,“在任12年,為什麼當時不否認有‘九二共識’,現在卻要阿扁來做?”
但是,這一通“亂打”並沒有嚇住連、宋,搞亂藍營。本週,國民黨的支援率繼續大幅提升;連戰風頭更勁,成為島內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宋楚瑜繼續固守“一中”訴求和“九二共識”,還明確表示“臺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胡宋會順利舉行,並達成了“六點共識”公之於眾。
陳水扁批過了罵完了,接下來恐怕該考慮一下怎樣去面對宋楚瑜,以及如何向他解釋“背後捅刀子”的不仁不義之舉,否則如何留住“政黨和解”的希望?儘管這種“大馬路甩耳光,在小巷道歉”的把戲可能為親民黨所不齒,但做了總比不做強,要不然,一旦真的像坊間所説的那樣,宋楚瑜一氣之下也來抖摟扁宋會的“內幕消息”,那陳水扁的誠信還能剩下多少?
原本已是佈滿裂痕的綠營經過陳水扁的此番“敲打”更是處處“窟窿”,痛得他們忍不住要發聲。本週,包括李登輝在內的一批“獨”派大佬認為陳水扁“沒有救了”。他們先後召開記者會,公開批扁。“臺聯黨”方面更是集中火力猛轟,稱陳水扁實行“綠色恐怖”,施壓電視臺封殺李登輝的專訪,“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痛斥他“比吳三桂還不如”,並宣佈關閉“立院”“朝野協商”大門。而在民進黨內部,雖然多數人在扁的高壓下三緘其口,但還是有人不管不顧地站出來,表達對他上電視曝料、“治事無能”的不滿,甚至要求他退黨。
“國代”選舉冷得出奇
有人説,讓他如此“瘋狂”的最大誘因是他根植於心的“選舉癡戀症”和時刻緊繃的選戰神經。本週,島內迎來了一場特殊的選戰:“任務型國代”選舉,由12個政黨和聯盟參加,687名“候選人”登記角逐300位“國代”席次。因為是選黨不選人,獲選者只是代表自己的黨派去完成一次“修憲”的任務,然後再自己投票“廢掉”自己,讓“國代”從此離開臺灣的政治舞臺。所以,不論是參選者還是投票者大都興致索然。民進黨在臺東縣舉辦的一場“誓師大會”,300多張椅子只坐滿1/3。還有許多造勢大會因拉不到人參加而被迫取消。為避免投票率太低,對“修憲”的正當性産生影響,臺灣當局使出渾身解數來刺激選情,主辦部門甚至用打廣告、“投票抽獎”的方法和百萬元獎金來吸引選民。即使這樣,投票率仍然不足三成。不過,對於在兩岸議題上頻頻失分、身陷困境的陳水扁來説,此次選舉卻是“意義非凡”:一來是希望改“修憲”為“制憲”,用“新憲法”為日後的“臺灣正名”提供“法律庇護”;二來是盼望借助一場選戰的勝利打壓一下國、親兩黨近來不斷上升的勢頭,提振民進黨的士氣,提前為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找找感覺”。所以,策略是左突右衝,四處點火,以求亂中取勝。從最終的選舉結果看,民進黨當選127席,超出國民黨10席,陳水扁總算是找回了些許顏面。
本週,士氣正旺的國民黨同樣在為取得這場“國代”選戰的勝利全力衝刺:除了不斷呼籲選民踴躍投票,以防因“選情”過冷而出現對國民黨不利的局面。連戰和幾位副主席展開了密集的輔選活動,在各地連續舉辦“修‘憲’投藍、臺灣得分”的主題晚會,揭露綠營假“修憲”真“正名”的騙局,號召民眾支援國民黨,維護臺灣安全和臺海和平。信心滿滿的國民黨也遇到了一些麻煩,最令人吃驚的是當局的情治單位掌握了有反連民眾計劃“暗殺”連戰的情報,強烈建議連戰取消南下輔選行程。此事傳遞出這樣一個強烈的訊息:國民黨今後在島內的發展阻力一定小不了,要想堅守自己的“陣地”絕非易事。
“凱子軍購”未能過關
本週,宋楚瑜在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表示,親民黨不排除和國民黨合併,名稱可以繼續使用“中國國民黨”,得到了國民黨方面的積極回應。國、親“立委”在“立法院”聯手封殺了民進黨提出的包括“軍購案”、“反大陸侵略法草案”在內的所有議題。親民黨方面也再次清晰地表達了反對“凱子軍購”的立場,讓陳水扁有關宋楚瑜承諾“護送軍購案過關”的説辭“自擺烏龍”。與此同時,陳水扁針對大陸方面宣佈對部分臺灣水果實行“零關稅”優惠措施發表談話,硬説大陸市場不值得期待,批評在野黨是“水中撈月”、“畫餅充饑”。
而“經濟部”正在積極謀劃對“中國石油”、“中國造船”等單位進行“正名”。
這一週,臺灣“監察院”11日公佈第六屆“立法委員”擬參選人收受政治獻金情況,有多達91人收受的政治獻金超過千萬元。臺北縣警界則傳出警員集體向職業賭場索賄的醜聞。而媒體又揭出島內一棟耗鉅資修建的醫院大樓,居然出現了病床推不進專用電梯和病房的怪事。
還是在這一週,島內數萬名基督徒首度走上街頭,為臺灣亂象和社會失序懺悔,併為族群融合禱告。(謝克)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5月16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