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週刊》5月9日一期以《未來屬於中國嗎》為總題,用21個版面進行《中國的世紀》的封面報道,多角度地解讀中國的崛起。專輯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是個事實,並且強調中國的崛起不僅是挑戰,也是對美國巨大的機會。下面是《新聞週刊》的這一期策劃:

5月11日,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向清華師生發表演講,向聽眾展示美國《新聞週刊》對中國的報道。 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總題 《未來屬於中國嗎》
國際問題專家法裏德 扎卡裏亞5月9日在美國《新聞週刊》撰文説:過去400年,世界上曾經有過全球力量的兩次巨大變化。第一次是歐洲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國的崛起,如今中國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續的影響力,標誌著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變化,即亞洲的崛起。對美國而言,中國的挑戰無疑是最大的挑戰。
扎卡裏亞認為,從歷史上看,當世界一個主要強國面臨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國的挑戰時,兩強之間的關係是很難相處的。雙方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將決定它們的未來關係,以及將影響到世界和平。
扎卡裏亞指出:當今世界爆發一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核威懾、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和全球化等因素都大大降低了這種可能性。但在這種表面的平靜下,一場為爭奪全球權力和影響的競爭正在悄悄展開。應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呢?美國別無它選,只有準備迎接挑戰,即重新把重點放在迄今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科學技術—上。
這篇題為《未來屬於中國嗎?》的長篇論著,要點如下:
美國緣何對中國充滿想像力 美國人崇尚美的東西,卻會對一些大的東西産生困惑。美國人喜歡具有規模的東西,尤其喜歡具有超大規模的東西。這就是為何中國能夠使美國人充滿想像力的原因所在。中國的規模使美國黯然失色,其13億人口是美國的4倍。中國曾經是一個大國,但十分貧窮。不過所有這一切都在發生變化,曾經如此具有魅力的規模和人口現在開始呈現不祥之兆。美國人現在想弄清楚,“中國威脅”是否會帶來噩夢,是否是一種切切實實的威脅。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煤炭、鋼材和水泥的最大生産國,能源的第二大消費國,石油的第三大進口國。過去1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600%,而美國對華出口則增長了415%。增長速度最為驚人的地方當推上海。15年前,位於滬東的浦東還是欠開發的農村地區。如今,它已經成為上海的金融區,其規模是倫敦新金融區的8倍。
在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被稱作“世界工廠”。如今這一稱號非中國莫屬。中國的崛起已不再是預言,而是一個事實了。它已經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大型經濟體,而且還是世界上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居第二的國家了。它擁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一支軍隊(250萬人),軍費開支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且每年都以10%以上的幅度增長。不論它是否會在經濟上超越美國——在我看來還顯得非常遙遠,它現在都是世界舞臺上一支新的強大力量。
中國的經濟增長給世界——尤其是給美國——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巨大好處。據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報告説,過去10年,廉價的中國商品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另外,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一起購買美國國債,因而使得美國人及其政府能夠不斷借款消費,進而使得世界經濟得以持續增長。
中國的發展會給西方留下“永久裂痕”
大約在17世紀前後,歐洲成為了世界上最富裕、最具創新精神和最雄心勃勃的地區。第二次是美國的崛起,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當時成為了世界上惟一的最強大國家,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事務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其他地區都是西方列強施展抱負和爭奪利益的地方。如今中國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續的影響力,標誌著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變化,即亞洲的崛起。
大國並非一天之內産生的。當今的大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200年來一直基本保持著目前的狀況。新大國的到來通常會引發緊張氣氛,即使不是動亂,因為它總是試圖適應老的秩序,或者為了自身目的而打亂這種秩序。請想像一下20世紀初德國和日本崛起後的情況。
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上沒有再發生過大國間的衝突。但是,一旦發生這種衝突,我們眼下所擔心的所有問題,如恐怖主義、伊拉克問題和朝鮮問題等,都將顯得微不足道了。它意味著軍備競賽、邊界爭端,或許還有其他更嚴重的事情。即使不存在這種可怕的情況,中國的崛起也使國際形勢複雜化了。請看一下美歐之間的關係,伊拉克問題僅僅是它們之間的短暫問題。圍繞著中國崛起所産生的不同態度可能會給西方聯盟留下永久的裂痕。
毋庸置疑,對美國而言,中國的挑戰無疑是最大的挑戰。從歷史上看,當世界一個主要強國面臨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國的挑戰時,兩強之間的關係是很難相處的。儘管雙方都不願公開承認這點,但中國和美國都因此而憂心忡忡,而且都在未雨綢繆。這樣説並非意味著要爆發戰爭或發生衝突,而僅僅是為了指出,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出現緊張。雙方如何處理好這一問題將決定它們的未來關係,以及將影響到世界和平。
中國的歷史性成就贏得了全球聲譽
當歷史學家回顧20世紀的後幾十年時,他們可能指出1979年是一個分水嶺。那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無異於這個超級大國自掘墳墓。也是在這一年,中國開始進行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改革措施是在一次最不可能的會議上提出來的,那就是1978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正式開會前的一次工作小組會議上,共産黨新領導人鄧小平發表了講話,這次講話成為當代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講話。鄧小平敦促中央將工作重點放在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上,讓事實而非意識形態引導中國的前進道路。從此,中國走上了一條務實而非意識形態的現代化道路。
結果是驚人的。20多年以來,中國每年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9%左右,這是在有記錄的歷史中一個大國經歷的最快發展速度。與此同時,中國使3億人脫離了貧困,並使中國人的平均收入翻了兩番。迄今為止,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沒有爆發災難性的社會騷亂的情況下發生的。中國領導集體因取得這一歷史性的成就而贏得了聲譽。
不過也有許多人抨擊中國的經濟道路。他們認為數字純屬捏造,腐敗猖獗,銀行搖搖欲墜,地區衝突隨時有可能爆發,貧富差距已拉大到極為危險的地步,情況已到了緊要關頭。十年來他們的預測一直是:“這不可能持續下去,中國將要崩潰,它不可能維持如此快的發展速度。”迄今為止,上述預言一條也沒有變為現實。雖然中國存在許多問題,但是它擁有任何一個第三世界國家都夢想的東西,那就是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
中國政府規劃和管理國家經濟發展的能力值得稱讚。請考慮一下常常被拿來與中國比較的印度。從微觀方面來看,許多印度公司遠比中國公司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它們是真正的私營企業,能有效地利用資本,並能與世界上最好的企業競爭。而中國公司通常是部分國有制的,它們或得到資助或享受特權,能輕易獲得外資,因而在利用外資時不講效率,而且許多公司只在國內市場銷售其産品,無法與全球最高水準的企業競爭。但在宏觀方面,中國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方面遠遠超出印度政府。
印度官員總是指出中國官員不必擔心選民問題。印度政府的一位資深成員説:“我們不得不做許多從長遠來看愚蠢的事情,但政治家在短期內需要選票。中國則可以作長期打算。”
中國著眼于發展的重大外交舉措
在中國發展的前十年(20世紀80年代),增長戰略就是它的總體戰略。今天,韜光養晦策略仍影響著中國的言行。除了所有與臺灣有關的問題,中國目前的重大外交舉措主要是經濟需要的産物。眼下,這意味著馬不停蹄地尋找石油及其他商品的供應源。
但形勢在發生變化。喬舒亞 庫珀 雷默對中國高層官員和著名學者進行了大量採訪以後,撰寫了一篇題為《北京共識》的文章。文章描繪了一幅有關北京新外交政策的迷人圖畫。他寫道:“與擁有大量武器、對其他世界觀難以容忍的美國式超級大國不同,正在崛起的中國是以自身模式的榜樣作用、自身經濟體系的影響力和對國家主權的堅決捍衛為基礎的。”
中國的發展戰略與日本截然不同。日本只是針對少數幾個市場,集中發展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同時保持國內市場的封閉,而中國向外國投資和貿易敞開了大門。結果,許多國家都對中國市場形成了依賴。從美國到德國,再到日本,對華出口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對發展中國家來説,中國是不可缺少的貿易夥伴。
2004年11月,美國總統布希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都對亞洲國家進行了訪問。幾週後,我來到這一地區。令我吃驚的是,幾乎所有我接觸到的人都認為胡錦濤的訪問比布希的訪問要成功得多。馬來西亞作家卡裏姆 拉斯蘭解釋説:“布希只知道談論恐怖主義,他以同一個視角看待所有人。是的,我們也為恐怖主義憂慮,但坦率地説,這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還面臨其他許多問題。我們要重整經濟,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我們還在努力解決健康、社會和環境問題。胡錦濤談到了所有這些話題,他談論了我們關心的事,而不是僅僅談論他自己關心的事。”從印度尼西亞到巴西,中國正在結交新朋友。
有一群美國人——主要是新保守派和五角大樓的官員——一直在宣揚中國威脅論。他們主要從軍事角度談論中國威脅,常常胡亂誇大中國的實力。但事實並不支援他們的説法。毫無疑問,中國在擴充軍力,中國的軍費預算每年增長10%或更多。但與美國相比,中國的軍費開支顯得微不足道,它最多相當於五角大樓年預算的10%。
中國威脅或中國挑戰不會以我們熟悉的蘇聯形式(即拼命爭取在軍事方面與美國並駕齊驅)出現。中國可能成為雷默所説的“不對稱超級大國”,它會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和政治技巧去實現目標。雷默寫道:“中國的目標不是衝突,而是避免衝突。有效地處理局勢,讓結果必然對中國有利,這才是戰略上的真正成功。這種思想源自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家孫子。”
全球權力和影響的競爭正在悄悄展開
如何應對中國呢?你可做的事情只有準備迎接挑戰。對美國人來説,這意味著重新把重點放在迄今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科學技術——上。美國在所有這些領域的全球排名中的名次急劇下降。美國的研究機構中大都是外國學生和外國移民,但現在他們中正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出國或返回國內。如果不對這些領域給予新的重視,美國將會發現自己難以産生中堅力量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而他們卻是先進工業經濟的基礎。中國和印度已經培養的工程師要多於美國。五年後,中國培養出來的博士人數將超過美國。
對美國政府來説,搭乘免費車的日子可能正在結束。美國政府一直實行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因為它知道外國政府和人民會向它提供大量的貸款。但是,這種貸款是有代價的。當中國擁有鉅額美元儲備時,它也擁有了破壞美國經濟的力量。如果中國那樣做的話,對中國造成的損害肯定會大於美國,但是,如果美國能夠不易受到這種可能性的打擊,那豈不是更好?在國內實行負責的財政政策意味著在國外能有更大的行動自由。
在對外政策方面,如果中國逐步擴大其經濟關係,穩紮穩打,逐漸擴大其勢力範圍,以期耗盡美國的耐心和耐力,那又怎麼辦?
現在爆發一場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核威懾、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和全球化等都是降低這種可能性的因素。但在這種表面的平靜下,也許一場軟戰爭正在進行中,一場為爭奪全球權力和影響的競爭正在悄悄展開。美中兩國將有時互為朋友,有時又互為對手,雙方在一個領域互相合作,在另外一個領域又互相競爭。
美刊描繪的“中國世紀” 美國《新聞週刊》5月9日一期以《未來屬於中國嗎》為總題,用21個版面進行《中國的世紀》的封面報道,多角度地解讀中國的崛起。專輯認為中國的崛起已經是個事實,並且強調中國的崛起不僅是挑戰,也是對美國巨大的機會。下面摘發其中4篇文章:

汽車:中國年輕人“想突破限制”
袁軍喜歡把腳踩在油門上。他戴著玫瑰色眼鏡,身穿棕黃色飛行員馬甲,一手扶著豐田陸地巡洋艦的方向盤,一手握著車載無線電通訊系統的麥克風。路邊的風景十分怡人:大片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其間點綴著灰瓦石墻的房屋。但袁軍無暇欣賞,他忙著向身後的SUV越野車隊———有北京吉普的大切諾基,有五十鈴的競技者,有日産的帕拉丁————播報路況。自1991年購買第一輛車以來,袁軍已駕車行駛了60萬公里以上,包括幾次前往西藏、寮國和印度的長途跋涉。他領略了無限風光,但印象最深的是內心的震撼。他説:“城市裏的一切都是一成不變的————一成不變的工作,一成不變的人,一成不變的經歷。而在路上,一切都是新的。”
求變精神是美國的一貫作風———追求新的體驗、開拓新的領域、探索絕處逢生之道乃至在上班路上同交通擁堵鬥智鬥勇。現在中國也充滿了這種精神。十年前,普通美國人每天開車約一個小時,而中國只有1040萬輛汽車,幾乎全都屬於政府部門和公司企業。如今這個數字已超過2300萬。2003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驟增82%,去年儘管政府為緩解經濟過熱現象而控制銀行放貸,但汽車保有量仍然增加了11%。持有駕照的中國人數量超過4000萬,2003年瑞士諮詢公司CBC進行的調查顯示,40%的中國家庭有購車計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稱:“汽車給了人們追求自由的機會,為他們敞開了一片私人空間。”
旅途中可以飽覽中國的風土人情。今年3月初,《新聞週刊》記者隨袁軍和極地越野四驅俱樂部成員在農村地區顛簸了三天。我們從成都出發來到漢藏混居的康定小城,然後繼續前行,來到海拔2.5萬英尺的貢嘎山基地。一行十二輛SUV越野車三十多人走了700英里路,途經無數專為在路上奔波的人服務的飯館、酒吧和妓院。車隊經過一個小村莊時,戴紅領巾的學生們排著隊在路邊觀看,袁軍感嘆道:“中國人常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
袁軍有錢有閒,因為他在1990年辭去了國有企業技師工作,自己開了一家貿易公司。
現在他擁有一家鞋廠,養著六輛汽車(包括他的陸地巡洋艦)和一套四居室房子。他的旅途收穫頗豐:在雲南和西藏結識的女友,在拉薩得到的佛教繪畫,還有更加廣博的胸懷。他説:“從小到大,老師都跟我們説西藏文化很落後。但現在我明白了,信仰是他們的生命。”
北京斥鉅資為人們出行創造便利。中國的公路總里程僅次於美國,政府今年1月宣佈在今後25年內投資2000億美元再增加約兩倍。據估計,中國的公路總里程將在2020年左右超過美國。
有時候,中國似乎人人都想變得更好、更大、更快。袁軍説:“我們被壓抑得太久,現在想突破限制。”幾個小時後,陸地巡洋艦開進一片雪地,他繫緊繩子把其他越野車全部拖上陡坡———車輪在雪地裏打滑了。他歡呼著,用車轍在雪地裏劃出一個“8”字。及時行樂是他這一代人特有的生活態度,用他的話説,“我們在事事受到嚴格管束的世界里長大,現在終於自由了。”
企業:中國企業家中的傑克 韋爾奇 (美國通用電氣集團前總裁)
使人感到屈辱的是這家公司的傳統。在中國家電製造企業海爾公司,工人們每天上班前都要在廠房的空地上排好隊伍。管理人員會點名叫出那個前一天犯錯最多———比如説,沒有擰緊冰箱上的一個螺絲,幹活速度太慢或者在組裝過程中劃傷了冰箱門———的工人。然後,這個“罪人”會走到地面印有一些巨大綠色腳印的地方,面對同伴,接受持續好幾分鐘的訓話。
當總部設在海濱城市青島的海爾集團在千里之外的南卡羅來納州卡姆登開設新廠時,管理人員們認為,為了提高生産效率,他們應該使用同樣的方法。美國工人非常憤慨,拒絕向這種令人尷尬的儀式低頭。中國老闆們屈服了,並且最終把這一插曲視為他們在創立世界名牌的努力中遇到的又一個教訓。海爾公司董事會主席張瑞敏説:“現在,政府也在注意創立中國自己的名牌。這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對中國公司來説,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我們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
北京希望,在2010年之前,中國能在福布斯500強中佔有至少50席。去年有15家中國公司榜上有名,但中國依然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喻戶曉的名牌。許多人認為,海爾(它的發音在英文中意味著“更高”)能率先實現突破。
海爾公司的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在20世紀80年代初,其債務高達1000萬美元。如今,海爾已是世界五大家電製造企業之一,擁有3萬名員工,年收入超過120億美元。首席執行官張瑞敏1984年加盟該公司時年僅35歲。張瑞敏是傑克 韋爾奇的忠實崇拜者,同時也是一名影響力巨大的共産黨員。他的月薪只有大約800美元,去年獲得的獎金剛剛超過3000美元。
張瑞敏上任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禁止那些用不慣現代化抽水馬桶的工人隨地小便。作為一個狂熱追求品質的人,張瑞敏曾經拿來一把大錘,命令工人們幫他砸掉哪怕只有一點點小毛病的冰箱。這讓一些工人心疼地直流眼淚。
海爾是中國最先關注客戶服務的幾家大公司之一。一些感覺敏銳的維修人員注意到,在有能力購買比較講究的公寓後,顧客會責備那些穿著沾滿污泥的鞋子的維修工弄臟了房間的地面。海爾因此命令工人們在進顧客家門時必須穿上鞋套。在一個還不存在客戶服務的國家,這就像一個美國電纜修理工捧著供兩人享用的茶點出現一樣。
海爾憑藉自身努力擴展海外市場。它首先進入的是發達國家,比如德國和美國。海爾從1999年開始在這些國家銷售使用自己品牌的冰箱。2000年,海爾斥資4000萬美元在南卡羅來納州建立了一個工業園區。這有助於它免受傾銷的指責,並緩解了指責中國竊取美國工作崗位的政界人士和工會領袖的怒火。2002年,海爾購買了曼哈頓的一座標誌性建築,作為其美國總部。
與許多中國公司不同,海爾沒有忽視研發工作。去年,海爾的研發經費佔其收入的4%,與美國同行不相上下。海爾甚至根據産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支付設計師的工資。每個海爾員工都有一張個人核算表,衡量他每季度對公司的貢獻。
然而,海爾公司面臨著很多困難。經過幾年努力,它還是沒能在美國建立起一個高效的銷售網路,它的所有權結構依然很不清晰。公司的一部分資産已在香港和上海股市公開上市。但沒有人真正知道餘下的部分屬於誰。海爾是所謂的“集體”企業。從法律意義上説,工人們擁有海爾公司,但他們不參與分紅,無法知道他們到底擁有什麼權利。
電影:中國電影明星進軍好萊塢
幾個月前,26歲的章子怡在參加特柳賴德電影節時,發現自己身邊坐著瓊 艾倫、艾倫 巴金、勞拉 琳尼和安妮特 貝南。新力經典的總裁之一邁克 巴克説:“子怡吃驚得要死。她認為,‘我根本無法與這些大腕女明星相比。’但所有這些大腕明星在電影節上發言時都稱她為未來之星。”新力經典公司發行了章子怡最新的電影《十面埋伏》。雖然大多數美國人尚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記不起她來自哪個國家,但章子怡和中國電影人給美國電影增添了自己的藝術色彩,並使電影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文化輸出。
如果沒有中國電影人,就不會有李小龍和李連杰的電影;也不會有《變臉》、《冰風暴》和《霸王別姬》。而最重要的是,觀眾們就看不到一些最驚險的動作片,其中包括讓美國人了解章子怡的電影《臥虎藏龍》。這部由李安導演的電影獲得4項奧斯卡大獎,創下了外語片有史以來的最高總收入1.28億美元。在過去9個月中,中國電影,如《英雄》、《十面埋伏》和最近發行的《功夫》,都創下了很高的票房收入,並且正在美國的2500家放映廳上映。
這對力爭擺脫香港低成本功夫片的整個中國電影業來説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兆頭。李安導演為《臥虎藏龍》請來的美國編劇詹姆斯 沙姆斯説:“香港電影的發展仍然是健康的,但影響文化發展的動力又轉到了上海。事實上,現在你談‘中國’文化時,已完全是一個多重文化的混合體,例如,在中國公司出資拍攝的韓國電影中有日本的演員。” 巴克認為,對外開放對中國電影和美國觀眾來説只會帶來好處。他説:“它將會使中國電影更加多樣化。經過相互影響,中國電影正在成為泛亞洲的電影業。這種情況實際上已經發生了。”
教育:美國學生掀起學漢語熱潮
在得克薩斯州舒格蘭的杜勒斯中學,漢語班花名冊上的第一個名字是賈森 趙,最後一個名字是凱西 張。在兩者之間出現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姓名:伊麗莎白 霍夫曼。今年上12年級的霍夫曼從8年級就開始學習漢語。她曾前往南京學習了一個夏天,並打算在今年秋天上大學以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漢語水準。當那些通常選修西班牙語的同齡人問她為什麼要學習漢語時,她常常反問道:“你們為什麼不學呢?”
隨著中國迅速朝超級大國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學校負責人和政府官員也開始持有與霍夫曼相同的看法。今年早些時候,來自新澤西州的眾議員拉什 霍爾特説:“出於經濟、文化和安全原因,我們應該更加熟練地掌握中國的語言和方言。”美國國務院已把漢語定為“至關重要”的語言。
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正在增加。在芝加哥的公立學校,選修漢語課程的人數從1999年的500人升到了今年的近3500人,這些學生大多是白種人、非洲裔和拉美裔。到2007年,美國大專院校委員會將推出漢語和義大利語預修課程考試。屆時,將有2400所中學開設漢語預修課程,相當於開設義大利語課程的學校數的10倍。
人們對漢語産生濃厚興趣,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競爭力日益增強。全國外語教學委員會教育事務主管馬蒂 阿博特説:“人們總是在努力分辨,哪種語言會對前途有所幫助。”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和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崛起之後,美國分別掀起了俄語熱和日語熱。當時,這兩種語言的教學經費急劇增加,學習人數也驟然上升。
在美國的家庭中,漢語已超過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成為繼英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第三種最為普遍的語言。連小學生的家長也受到感染。朱莉 多布森説:“如果我能夠讓我的孩子對漢語産生興趣,他們就會具有別人沒有的優勢。”她的兩個孩子分別為8歲和9歲,已開始了系統的漢語學習。
相關報道
美《新聞週刊》描繪的“中國世紀”
中新社紐約五月二日電(記者劉小青)今天上市的最新一期《新聞週刊》推出封面故事:中國的世紀(china's century)。中國著名影星章子怡笑容可掬地出現在封面上,背後襯以中國的標誌性建築萬里長城和上海東方明珠塔。封面還用紅色標簽註明:特別報道。
該刊以“未來是否屬於中國?”為總題,用了二十一個版面進行了密集報道。該組報道所要闡釋的是:中國大陸的崛起已不再是預測,而是事實,一個新的力量正在東方興起,美國面對這種挑戰和機會,應在科技、經濟、外交上有長期的因應策略。
該刊國際版主編撰寫的主題文章説:數字表明,中國一切都很大,它有十三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煤、鋼鐵和水泥生産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
文章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為全世界帶來了明顯和驚人的利益,特別對於美國是如此。廉價的中國産品,在上個世紀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超過六千億美元,而更有經濟學雜誌説,中國的強勁增長,使全世界經濟免於蕭條。總之,中國激活了世界經濟。
文章分析:過去四百年中,全球強權有兩個主要變化,第一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興起,第二個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獨大,現在中國與印度興起以及日本的持續發展,代表了亞洲的崛起。
文章説:鄧小平秉持“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原則,中國自鄧小平主導、開始經濟改革和現代化後,成果驚人。連續二十五年經濟增長率達百分之九左右,使三億人免於貧困。中國還借加入WTO,使自身經濟和社會進行大規模的自由市場改革,這些成績,大陸領導層居功至偉。
在談到“中國威脅論”時,該文章引用專家的話説:中國的目標不是衝突,而是避免衝突,其技巧是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文章強調:應對中國崛起,自強是美國因應之本。美國應繼續專注于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科學與技術,而對於美國政府,則是要執行負責任的國內預算政策,以免於中國大量美元外匯儲備可能對美國經濟帶來的傷害。文章還在外交反制策略上為華府支招。
這組報道還從商業、教育、電影、汽車文化、宗教、奧運等多個角度解讀當今中國。在商業方面,該刊的記者選取了青島海爾,他們稱張瑞敏正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全球的品牌。在教育方面,該刊選取的題材是美國學生中掀起學習中文的熱潮。電影話題當然是圍繞章子怡展開。北京奧運佔據這組報道的兩個版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