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位在大陸出生並度過童年的花甲老人,在2005年的春天,成為各路媒體上當之無愧的“明星”。 從連戰先生八天七夜的“和平之旅”“破冰”之舉到宋楚瑜先生九天八夜的“尋根之旅”“搭橋”之舉,打破了海峽兩岸自1998年持續至今的僵局。兩岸的情感聯結與民意是國共握手、共親對話幕後最大的推手,兩岸中國人站在民族利益的制高點上,憑藉大戰略和大胸襟,依靠新思維和新渠道,在各自的彈性空間內尋找著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最佳辦法。
4月29日和5月11日,連、宋分別在北大和清華開講。在臺灣的政黨領袖中,連戰是個家世獨特的人物。他是臺南子弟,卻出生於陜西西安;他祖籍福建漳州,祖父卻是第一部臺灣史書《臺灣通史》的作者;他的父親生活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鐵蹄之下,卻回到祖國參加了抗日鬥爭,並成為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的官員之一。出身名門的他自小接觸達官講究禮數,性格雖然有些木訥卻在演講席上幽默灑脫有感而發極具感染力。演講過程中他引經據典,從“自由主義”的思想講到包容的重要性,在不斷尋找各種交結點的過程中告訴大家“不要和歷史糾纏不清”,一位政黨領導人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意識處處可感。
以國民黨為主要代表的“泛藍陣營”近年來在島內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日益嚴峻。此前江丙坤的鋪路之旅讓連戰看到了大陸的誠意和善意,正是這種“真誠的感動”讓他鼓足勇氣克服島內困難來到大陸履行此次“破冰之旅”行動。 從他們踏上大陸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各方的熱情歡迎。所到之處,各種歡迎場面無不是形式隆重、規格空前,無處不洋溢著親情和回家的喜悅。連戰之行打破了島內長久的話語壟斷,以往在民進黨綠色恐怖的壓抑下,誰一旦提及大陸無不被扣上“賣臺”的帽子。連戰在講演中説到島內有66%的民調都支援兩岸和諧對話,這個比例在臺灣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是展示臺灣民意最有力最精彩的語言。他給“劫持”、“綁架”的民意“松了綁”,用實際行動證明“臺獨”是錯誤的。他還提到扭轉歷史方向的關鍵性人物鄧小平,其實也是在期許暗示自己在歷史轉移時刻的歷史使命,他用歷史的潮流和民意的驅動證明現在他所做的是歷史性的正確選擇。
打破政治僵局,為個人歷史定位,連戰拜了頭香,但“政治明星”宋楚瑜絲毫沒有在製造新聞效應方面失去自己的氣勢。性格差別、在野黨力道不同等因素決定了兩人的演講重心和風格大相徑庭。一貫脫稿演講的宋楚瑜在清華卻準備了演講稿,演講過程中共提到“臺灣意識”54次。因為親民黨反對“臺獨”的一貫立場、“扁宋會”達成的共識等因素,和連戰相比,宋楚瑜演講需要顧忌的關結點更多更難以把握。“兩邊都是我們的家,一邊有我們的祖先,一邊有我們的子孫……”,“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中華民族”成為兩岸和平共榮的公約數內涵。
兩位黨主席在大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大陸接待兩位黨主席的一款一項、一招一式都成了臺灣民眾和大陸民眾津津樂道的街談巷議。“相見恨晚”、“走對路,才有出路”; “‘臺獨’丟根拋本,是根本不對”,“心靈相通,就一通百通”;“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和平與發展”、“共同振興中華民族”成為近日來重復頻率最高的詞彙。
二十多年的兩岸關係發展中,親情、交流、合作、雙贏一直是主線,是兩岸交流“民間熱”、“經濟熱”不斷的主因,也是兩岸民眾對兩岸關係的共同願景。籍由連宋此行,兩岸政治人物直接對話的新現實已經出現,島內主流民意朝著對國家、民族認同的方向發展。臺灣民眾感受到了中共對臺政策的誠意和善意,感受到了兩岸同胞的血濃親情,觀察到了大陸的發展變化;與此同時,通過了解臺灣歷史、現實和曾經受過的苦難,對臺灣同胞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和感情,對他們由於各種原因對大陸産生的誤解和隔閡,大陸百姓也予以充分理解和體諒。
立足當今時務,無論國際因素還是現實因素都不允許“臺灣獨立”,但我們也應該預見到,國、親兩黨畢竟是島內在野黨,連宋訪問能否帶來臺灣島內政治生態的改變以及將在多大程度上觸動民進黨政府,只能以觀後效。一扇“機會之窗”已經打開,此次我們對地方媒體採訪報道頭次全面放開,然而島內為了轉移民意視線,故意惡炒八卦新聞和倪敏然事件,這些都不斷提醒我們在春潮涌動中,也不乏會有“倒春寒”的可能。
只要是都堅持一個中國,兩岸就找到了最大公約數。在這個最大公約數的基礎和前提下,我們才有可能發現更多類似于和平、共榮、合作和雙贏等一系列的公約數。
兩岸關係的史冊已翻到春天這一頁,這一頁會讓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思考我們共同的未來。要想打開兩岸和解合作的大門,還需要更多更有力的推手。
大學生網友 陳琛
來源:人民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