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當局積極響應大陸的善意才能春回兩岸

  時間:2005-05-16 08:54    來源:     
 
 

  “胡宋會”達成親民黨與中國共産黨的“六項共識”,正式發表了一篇頗有內容的“會談公報”,描繪出海峽兩岸和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和平願景,亦可謂開啟兩岸前景的機會之窗。這跟十幾天前“胡連會”新聞公報所揭示“五個促進”的內容相比,顯然端出了更加具體有料的兩岸互利互惠的“政策牛肉”,其象徵意義與實質成果,實不容臺灣執政當局等閒視之。

  前述公報中的幾個重點項目,除了“臺灣不獨、大陸不武”、“推動兩岸結束敵對狀態”、“2006年雙向直航時間表”、“促進協商臺灣參與國際組織議題”等等之外,最受矚目的就是會前各方關切的如何處理“九二共識”之問題。公報中宣稱,兩岸應在“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基礎上儘速恢復平等協商。很明顯的,將一個中國原則為核心內容的“九二共識”,用1992年海峽兩岸兩會“香港會談”的原始文件內容,作為如此用辭之注腳,也就是仍將一個中國的原則留下,而將其政治含義賦予兩岸各自表述的空間。基本上,這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儘管民進黨執政當局不肯承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可是以原始文件呈現其內涵,應該是較不具爭議性的。

  依辜振甫先生生前口述,載于“勁寒梅香”一書的記錄,海基、海協兩會于1992年10月底在香港會談期間,雙方針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含義”如何表述的問題,幾經討論,最後,海基會建議:彼此尊重雙方口頭上各自表述自己立場。海協會則于當年11月3日以電話告知海基會表示接受;同時透過新華社發佈新聞。海基會隨即亦發佈新聞稿,對於“一個中國之含義”,以口頭説明臺方所認知的具體內容,就是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當年8月1日對於“一個中國”含義所作之決議。至此,兩會代表就一個中國的爭議問題取得正式的政治妥協。辜老事後形容:“在兩岸互動過程中,這是一件何等重大的事情”、“九二年兩岸採取了‘相互諒解’的態度,在政治問題論爭中打上休止符”(參見該書第261頁至第269頁)。

  陳水扁在去年“520”的就職演説中提到:“我們可以體會海峽對岸源於歷史情結與民族情感,無法放棄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又説:“兩岸應協商建立一個動態的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共同確保臺海的現狀不被片面改變。”今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指出:“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臺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既然臺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就不存在所謂大陸和臺灣誰吞併誰的問題。”如果兩岸當局持續以這般“相互諒解”的態度來搭起心橋,那麼,繼“胡宋會”之後,不久的將來,人們也許能看到真正的春回兩岸!

  (作者許文彬(臺灣)為律師、中國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5月16日 第三版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