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島內媒體認為:排拒乃至忽略大陸不利於提振景氣

  時間:2005-05-15 17:42    來源:     
 
 

  台灣網5月15日消息 臺灣多家研究機構評估島內今年經濟增長率可能下調,《工商時報》昨天發表社論認為,當前景氣不振,投資趨緩是主要原因之一,當局提振景氣措施能夠對症下藥,方向大致正確;但若排拒、忽略大陸,在兩岸經貿政策上採取保守,乃至退縮態度,提振景氣的目標恐將落空,或者效果有限。

  社論説,目前幾乎所有公民營機構都調降今年島內經濟增長預測目標,分別是:“中央研究院”調為百分之四點零五、“行政院主計處”調為百分之四點二一、“中華經濟研究院”調為百分之四點零五、“臺灣經濟研究院”調為百分之四點四一、“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調為百分之三點六二,與當局企圖力保的百分之四點五經建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面對經濟增長趨緩的壓力,文章認為,由於民間消費無法著力,當局將提振景氣重點放在促進投資,包括擴大公共投資與獎勵民間投資,都是正確的方向。然而,必須指出,對於表面上擴大投資、但若骨子裏政策上採取排拒大陸、乃至忽略大陸經貿重要性的思維,不得不對其效果存疑。

  社論指出,連宋等在野黨領袖紛紛帶隊訪問大陸,執政當局因為恐懼兩岸經貿豁然開朗會打擊、阻礙他們鼓吹的“臺灣主體性”發展,紛紛祭起經貿封鎖政策,譬如藉口落實“有效管理”刁難前往大陸從事經貿活動臺商,藉口涉嫌利益輸送對迂迴前進大陸的聯電展開司法調查,藉口涉及大陸資金對臺灣IBM的變更登記嚴格把關,藉口需要兩岸正式談判阻撓貨運直航……。坦然言,在一個全球化時代,除非是純粹的內銷産業,否則有哪一個産業或哪一個公司可以割捨大陸生産基地、大陸銷售市場而仍能存活?維持起碼的生存條件都有困難,更別提成長壯大或蓬勃發展了。

  社論認為,排拒乃至忽略大陸,不僅臺灣産業、經濟缺乏活水挹注,當前的經貿發展格局,都有可能瀕臨萎縮、瓦解的威脅。例如,去年臺灣表面上擁有六十一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實際上如果扣除兩岸貿易賺到的四五○億多美元順差,臺灣竟然出現貿易逆差達三九○億美元之多。這樣的數據,應該足夠説明臺灣要發展經貿,根本不可以排拒大陸的參與。

  該社論強調,執政當局若不知重視促進或者維持兩岸經貿正常發展,而只是短視、畏縮地在島內求解套良方,可能要嘆為“緣木求魚”了。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