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5月13日消息 據香港媒體報道,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領的大陸訪問團今天上午結束訪問,離開北京飛回臺灣。連宋一行半個多月的接踵而至行程,在大陸高潮疊起,在島內,港澳、甚至海外都是持續的焦點。
《香港商報》今天刊發的評論指出,連宋兩位先生的大陸之行,已被公認為兩岸關係史上的大事,一是因為國親兩黨在島內政治地位顯赫,兩黨主席訪問大陸對於兩岸關係及島內政治生態乃至國際政治影響極大,是為大事;二是因為兩岸關係發展了半個多世紀,卻始終沒能走出一片兩岸良性互動的天空,特別是近幾年兩岸之間更是因為“臺獨”的急進而幾乎到了要兵戎相見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連宋兩位先生的大陸之行,意在溝通,化解兩岸恩怨,意義殊為重大,是為大事;三是因為兩岸之間黨派對話,能夠放下黨派利益,而站在兩岸民眾福祉的角度,理想高尚、心懷廣大,是為大事。
孫中山先生當年曾解釋“大事”的內容,他針對當時中國貧窮、落後、受帝國主義列強欺侮的情況,要嶺南大學學生擔負起“救貧救弱的責任”,使中國“轉弱為強,化貧為富”。他特別強調“立志,要有國民的大志氣,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家,變成富強。這個要中國富強的事務,就是諸君的責任”。由此可見,救國救民就是當時的大事。這件大事,不是一兩個人能夠辦成的,而是需要有許多人同心同德才容易成功。
宋楚瑜在與胡錦濤的會見中對“大事”也有自己的解讀,他説“《易經》上説,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這就是我們共同的大事,和平是大事,兩岸和解是大事,中國人要重新振奮起來是大事”。連戰和宋楚瑜兩位先生的大陸行,正是切中了中山先生當年那句話的要義。
無論是孫中山先生,還是宋楚瑜先生對“大事”的解讀,都透出這樣的意思,即“大事”者必先符合“大勢”。連宋之行符合兩岸民眾對和平穩定的期望,是大勢所趨;放下恩怨,以民眾的福祉為本,是大勢所趨;兩岸黨派之間真誠相對,向世界表明,兩岸的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兩岸之間的矛盾和分歧,更是大勢所趨。
香港《文匯報》也刊發評論文章指出,可以説“胡宋會”的成果和“六項共識”正是兩黨領導人登高望遠、緊跟時代,順應民意、奮發有為的智慧結晶。沒有登高望遠的恢宏視野,沒有緊跟時代的新銳思維,沒有順應民意的寬闊胸懷,沒有奮發有為的積極精神,就不可能有“胡宋會”的重要成果和六項共識。這種境界和努力也正如宋楚瑜主席當場所説,舉而措之,天下之明,是為事也。這就是我們共同的大事。和平是大事,兩岸和解是大事,中國人要重新振奮起來是大事,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共同努力,因此,再長的隧道也有出口,再長的黑夜也有天明的一天。
昨天的“胡宋會”為幹好這件大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兩黨的六項共識為幹好這件大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成果既高屋建瓴,又務實靈活。有力地向世人表明“兩岸的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我們之間的矛盾和分歧”。(瀟凝)
進入專題:宋楚瑜訪問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