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報:若非民意所趨 臺灣在野黨豈敢逆勢

  時間:2005-05-13 13:20    來源:     
 
    繼國共和解之後,親民黨和中共又針對九二共識及不獨不武達成共識。這固然是黨對黨交流,不涉“公權力”,但重要的是,兩岸互動十多年,確實到了民意扭轉局勢的關鍵時刻,也讓兩黨主席撞開了一個新契機,這股大陸熱不會戛然而止。

  本來,反分裂法通過,抗議行動的社會動員被局限在泛綠陣營中,接踵而來的是在野黨旗幟鮮明地登陸,掙脫紅帽子的箝制,反而還獲得多數民意認同。民氣往大勢所趨,是政府藉“公權力”也無從阻擋的潮流。民意會體察時勢調整取捨輕重,彈性之大也是政府所難預料。

  若非民意所趨,在野黨豈敢逆勢操作,抵觸民心?兩岸交流近十年多在無政府狀態,“公權力”除禁止外,並未正視兩岸民眾關係早已千絲萬縷的現況,人民權益不受保障,自然對政府有質疑,更有甚者,那個政黨能承諾提供保障,就易得到掌聲。

  胡錦濤因勢利導處理兩岸關係,所挾的是一股強大的綜合國力。説來情何以堪,本來蔣經國決定開放兩岸接觸時,仗峙的就是臺灣政治經濟的優勢,而過去政府也一直認為臺灣不會因交流失去主體性。但曾幾何時,臺灣的交流代表已成為弱勢的一邊,除了一再開口要求中共官方給予特殊保障、補貼優惠,少有積極貢獻。

  臺灣這幾年經濟成長力道漸衰,"國家"認同被領導人嚴重分裂,在這個情況下面對兩岸關係新一波歷史浪潮,人民很難不隨波逐流,卻也越來越難解決自困其局的處境,執政者已無從再回避面對兩岸政治定位的課題,民眾也必須審慎面對這場歷史新潮對我們的衝擊。(摘自臺灣聯合報;作者:楊羽雯;有刪節)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